这场战斗的胜利,让白起在军营中声名鹊起,他的名字传到了秦军高级将领的耳中。
将领们对这个年轻士兵的勇敢和智慧赞叹不已,也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开启了一扇大门。
公元前294年,白起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他被任命为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
这是白起第一次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心中的斗志却熊熊燃烧。
他明白,这是秦国对他的信任,也是他证明自己的机会。
白起深知韩国军队凭借着新城的坚固城墙,必定会坚守不出。
他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先对新城周边的地形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他带领着几个亲信,骑着快马,绕着新城转了一圈又一圈,仔细观察着每一处地形的特点和变化。
他发现新城附近有一条河流,河水清澈,水流湍急。
若能截断河流,使河水改道,便能淹没新城的部分城墙,削弱敌军的防御。
于是,白起下令士兵们日夜施工,筑起堤坝,截断河流。
士兵们分成几个小组,有的负责搬运石块,有的负责挖掘泥土,大家齐心协力,干劲十足。
在炎炎烈日下,士兵们的汗水不停地流淌,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喊累。
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堤坝终于建成,河水被成功截断,改道流向新城。
当河水逐渐淹没新城城墙时,城内的韩国军队大乱。
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奔走,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白起趁机发起总攻,秦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
他们呐喊着,挥舞着武器,冲向敌人。
韩国军队在慌乱中组织抵抗,但已经无法抵挡秦军的进攻。
白起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他的身影在战场上格外显眼。
他挥舞着长剑,左劈右砍,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下。
在他的带领下,秦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秦军成功攻克了新城。
这一战,白起初露锋芒,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对战争局势的精准把控。
他的名字传遍了秦国,秦国上下对他刮目相看。
秦昭襄王对他的表现十分满意,赏赐了他许多金银财宝和土地。
但白起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知道,这只是他军事生涯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
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联军在伊阙地区集结,企图阻止秦国东进。
伊阙,地势险要,是秦国东进的必经之路。
韩、魏联军凭借着伊阙的天险,修筑了坚固的防线,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
秦昭襄王任命白起为主将,前往迎战。
这是一场硬仗,韩、魏联军人数众多,且装备精良,而秦军则面临着长途跋涉、兵力相对较少的困境。
但白起没有丝毫畏惧,他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秦国的东进战略,也关系到他自己的声誉和前途。
白起到达伊阙后,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先对敌军的兵力部署和作战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侦察。
他派出了许多侦察兵,深入敌军后方,收集情报。
经过几天的侦察,他发现韩、魏联军虽人数众多,但两国军队貌合神离,各怀鬼胎。
韩国军队希望魏国军队先与秦军交战,消耗秦军的实力,而魏国军队则认为韩国军队应该打头阵,自己则想保存实力。
两国军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这为白起提供了可乘之机。
白起决定利用敌军的这一弱点,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术。
他先派出少量兵力,佯装进攻韩军,吸引韩军的注意力。
这支部队打着秦军的大旗,在韩军阵前耀武扬威,不断挑衅。
韩军见状,以为秦军主力进攻,急忙调兵遣将,加强防御。
他们将大量的兵力集中在正面防线,准备迎击秦军。
此时,白起却率领秦军主力,悄悄地绕到魏军背后,发起突然袭击。
魏军毫无防备,当他们看到秦军如从天而降般出现在自己身后时,顿时陷入混乱。
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白起指挥秦军,对魏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秦军士兵们呐喊着,冲向魏军,他们的武器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让人胆寒。
魏军在秦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很快便被秦军分割包围。
韩军见魏军被攻击,想要救援,但为时已晚。
他们被秦军的佯攻部队牵制住,无法脱身。
而且,由于韩、魏联军之间缺乏配合,韩军并不知道魏军的具体情况,也不敢贸然行动。
此时,白起已经将魏军消灭得差不多了,他又率领秦军主力,转而进攻韩军。
韩军面对秦军的两面夹击,士气低落,很快便被秦军击败。
这场战役持续了数日,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
白起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的指挥如臂使指,秦军紧密配合,如同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