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却强忍着疼痛,对妻子张开嘴巴,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一愣,随即破涕为笑:“舌头自然还在。”
张仪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坚定的神色:“只要舌头在,我就还有机会。这世间,靠的就是这张嘴,靠的就是谋略与智慧。此仇不报,我誓不为人!”
这次屈辱的经历,如同一场噩梦,深深刺痛了张仪的心,但也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现实的世界。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唯有自身强大,掌握权势,才能不被人随意欺凌。
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伤害过他的人付出代价。
于是,张仪不顾身体的伤痛,整日闭门不出,潜心钻研各国局势,不断完善自己的纵横之术。
他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和兵书,分析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总结成败得失,为自己的未来积蓄力量,等待着复仇与崛起的时机。
此时,秦国在秦孝公和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之一。
秦惠文王继承王位后,雄心勃勃,渴望进一步拓展秦国的疆土,称霸天下。
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广纳贤才,吸引了众多有志之士前往秦国。
张仪听闻这个消息后,心中一动,他意识到,秦国或许就是他实现抱负的舞台。
张仪来到秦国后,通过层层举荐,终于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召见。
在秦王面前,张仪侃侃而谈,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连横之策。
他说:“如今六国合纵抗秦,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各怀鬼胎。他们之间利益纷争不断,矛盾重重。秦国若能采取连横之术,与各国分别结盟,分化瓦解他们的联盟,必能各个击破。如此,秦国便能在战国纷争中脱颖而出,成就霸业。”
秦惠文王听得津津有味,对张仪的谋略大为赞赏,他仿佛看到了秦国未来的辉煌前景。
当即,秦惠文王便拜张仪为相,委以重任,让他负责推行连横之策。
张仪上任后,便开始马不停蹄地施展他的连横策略。
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魏国,魏国地处中原腹地,是连接各国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若能让魏国与秦国结盟,便能打破六国合纵的局面,为秦国东进打开通道。
张仪来到魏国后,面见魏哀王,对他晓以利害:“大王,魏国如今处境艰难,四周皆是强国。在合纵联盟中,魏国看似与各国联合抗秦,实则如履薄冰。一旦战事爆发,魏国必将首当其冲,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而且,合纵各国心怀鬼胎,难以真正团结一心。而与秦国结盟则不然,秦国强大,可为魏国提供坚实的庇护。魏国只需顺应秦国的战略,便能保太平,百姓也能免受战乱之苦。”
魏哀王本就对合纵联盟心存疑虑,听了张仪的一番话后,心中更是动摇。
他权衡利弊,最终决定背弃合纵,与秦国结盟。
魏国倒向秦国后,在六国合纵联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楚国作为合纵联盟的重要成员,对秦国的扩张一直十分警惕。
张仪深知,若要彻底瓦解合纵联盟,必须拿下楚国。
于是,他亲自前往楚国,面见楚怀王。张仪见到楚怀王,先是一番恭维,称赞楚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兵强马壮,是当之无愧的大国。
楚怀王听了,心中十分受用。
接着,张仪话锋一转,说道:“然而,如今楚国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秦国对楚国虎视眈眈,而楚国却与齐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齐国离楚国较远,一旦秦国进攻楚国,齐国未必能及时救援。而且,秦国实力强大,楚国与秦国对抗,胜算不大。若楚国能与秦国结盟,秦国愿将商於之地六百里献给楚国,两国永结秦晋之好。如此,楚国既能得到大片土地,又能避免战争,何乐而不为呢?”
楚怀王是个贪婪而又短视的人,一听有六百里土地可拿,顿时心动不已。
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毅然决定与齐国断交,与秦国结盟。
待楚怀王派人去接收商於之地时,张仪却翻脸不认账,称当初承诺的是六里而非六百里。
楚怀王得知自己被张仪欺骗后,恼羞成怒,发誓要报仇雪恨。
他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兴兵攻秦。
然而,楚国此时已孤立无援,秦国又早有防备。
在秦楚之战中,楚军被秦军打得大败,损兵折将,还丢失了大片土地。
楚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此后,张仪又先后前往齐国、赵国、燕国等国,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猜忌,凭借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逐一瓦解合纵联盟。
在齐国,他对齐王说:“齐国虽强,但秦国与其他各国结盟,势力逐渐壮大。若齐国坚持合纵,必将成为秦国的眼中钉,下一个被攻击的目标。而与秦国修好,齐国则可保一方太平,还能在各国纷争中谋取利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