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第三次会面时,公孙鞅抛出霸道强国之术。
他详细阐述如何通过严明法律、奖励耕战和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让秦国在短时间内实现富国强兵。
秦孝公听得入神,不知不觉间,膝盖向前挪动,两人一连交谈数日都毫无倦意。
秦孝公被公孙鞅的才华和独特见解所折服,认定他就是能帮助秦国实现崛起的人。
然而,确定秦孝公支持变法后,公孙鞅却面临秦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朝堂之上,甘龙、杜挚等老臣站出来,言辞激烈地主张遵循旧制。
甘龙满脸怒容,大声说道:“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
依照旧有的习俗进行教化,不费力气就能成功;沿袭旧有的法度治理国家,官吏熟悉,百姓也安定。”
公孙鞅毫不畏惧,针锋相对地反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如果一味遵循旧制,秦国如何能摆脱积贫积弱的困境?如何能在诸侯争霸中立足?”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最终,秦孝公力排众议,坚定地站在公孙鞅这一边,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启变法大幕。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正式启动。
公孙鞅深知,变法的关键在于取信于民,于是制定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法令。
首先是连坐法,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家有罪,其余九家需告发,否则同罪连坐。
这一法令旨在加强社会管控,让百姓互相监督,维护社会秩序。
其次是奖励军功,公孙鞅深知秦国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性,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贵族若无军功,不得列入宗室簿籍。
这一举措打破旧贵族世袭爵位的特权,激发普通士兵的战斗热情。
同时,公孙鞅还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可免除徭役,而从事商业或因懒惰致贫者,全家罚为官奴。
他希望通过此举,让更多人投身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经济实力。
这些法令一经颁布,便在秦国掀起轩然大波。
旧贵族们利益受损,纷纷跳出来抵制变法。
一些贵族暗中串联,企图煽动百姓反对变法;还有的直接上书秦孝公,要求废除法令。
普通百姓也对新制度心存疑虑,他们习惯旧有的生活方式,对这些陌生的法令感到不安。
公孙鞅深知,此时若稍有退缩,变法便会功亏一篑。
他一方面加强对法令的宣传,派人到各地讲解变法的意义和内容;另一方面,坚决打击反对变法的势力,对那些暗中破坏变法的贵族毫不留情地进行惩处。
为取信于民,公孙鞅在咸阳城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下令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
百姓们围在木头旁,议论纷纷,觉得此事太过容易,且赏金丰厚,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公孙鞅见状,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一人壮着胆子将木头搬到北门。
公孙鞅立即兑现诺言,当众将五十金赏赐给他。
这一举动让百姓们相信官府的诚信,也为变法的顺利推行奠定基础。
然而,变法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太子驷触犯法令。
在秦国,太子是储君,地位尊崇,不能施以刑罚。
公孙鞅陷入两难境地,但他深知,法令若不能公正执行,变法必将失去公信力。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处罚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被割鼻,一个被黥面。
这一强硬举措震惊秦国上下,无论是贵族还是百姓,都深刻认识到公孙鞅推行变法的决心,法令也因此得以顺利推行。
数年过去,秦国在变法的推动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姓家家富裕,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社会秩序井然。
秦军的战斗力也大幅提升,士兵们为获得军功和爵位,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看着秦国日益强大,公孙鞅并未满足,他深知,秦国要想在战国列强中脱颖而出,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公元前350年,公孙鞅趁热打铁,开展第二次变法。
这一次,他推行县制,将秦国划分为多个县,由国君直接任命县令、县丞,加强中央集权。
这一举措打破旧有的分封制,让秦国的政令能够更加顺畅地传达和执行。
同时,公孙鞅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发展。
此外,他还统一度量衡,为秦国的经济交流和国家税收提供便利。
在商业活动中,统一的度量衡让交易更加公平、便捷,促进秦国商业的繁荣。
随着秦国国力不断增强,公孙鞅开始谋划对外战争。
他深知,秦国要想称霸天下,必须通过战争拓展领土和影响力。
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惨败于齐国,国力大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