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番话,伍子胥不禁愣住了。他望着渔翁那张饱经沧桑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
在这一刻,他深深地领悟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这句话的真谛。
伍子胥郑重其事地朝着渔翁深深鞠了一躬,表示自己一定会铭记这份大恩大德。
随后,他再次踏上了前往吴国的征程,而那位善良的渔翁则默默地摇着小船离开了岸边,消失在了茫茫江水之中……
经过无数艰难险阻和漫长的旅途跋涉,伍子胥终于拖着疲惫不堪但又充满期待的身躯踏上了吴国的土地。
此时此刻的吴国,正处于风云变幻之际,公子光牢牢掌握着国家的权柄。
伍子胥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很快就洞悉到公子光内心深处隐藏着一颗渴望夺取王位、开创宏伟霸业的心。
为了能够顺利获取公子光的充分信任与倚重,伍子胥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向他举荐一名英勇无畏且身手不凡的勇士——专诸。
紧接着,伍子胥全身心投入到协助公子光精心筹划那起震惊天下的“专诸刺王僚”事件当中。
在那个令人心弦紧绷、紧张刺激到极点的宫廷政变之夜,专诸巧妙地将锋利无比的匕首藏匿在一条鲜美的鱼腹中。
当吴王僚毫无防备地享用这道佳肴时,专诸突然暴起发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抽出匕首,准确无误地刺向吴王僚要害之处。
刹那间,鲜血四溅,吴王僚当场毙命。这场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取得圆满成功,公子光得以如愿以偿地登上梦寐以求的王位,成为了后来名震天下的吴王阖闾。
阖闾即位伊始,便深切认识到伍子胥乃是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对伍子胥予以高度重视并委以重任。
而伍子胥自然也是感恩戴德,决心不辜负吴王阖闾的殷切期望,全力以赴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
首先,伍子胥全力辅佐阖闾大刀阔斧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决推行依法治国理念,广纳贤才良士。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吴国的政治生态逐渐变得清正廉明起来,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与此同时,伍子胥还积极投身于军队建设工作之中。
他结合吴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着重打造了一支实力强劲、威震四方的水师部队。
这支精锐水师不仅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具备出色的水上作战能力。
正是得益于伍子胥的不懈努力和精心谋划,吴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为日后大规模的对外扩张铺平了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伍子胥还结识了孙武,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
孙武献上自己所着的《孙子兵法》,伍子胥向阖闾极力推荐,孙武也因此得到重用。
伍子胥与孙武携手,共同辅佐阖闾,一个主政,一个统军,吴国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在诸侯争霸的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吴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伍子胥复仇的时机终于来临。
公元前506年,阖闾听从伍子胥和孙武的建议,联合唐、蔡两国,向楚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伍子胥亲自挂帅,率领吴军一路势如破竹。
他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避开楚军的正面防线,采用迂回战术,从楚国东北部的大别山一带突袭,直捣楚国腹地。
在柏举之战中,伍子胥与孙武紧密配合,以三万吴军大破楚国二十万大军。
楚军主帅囊瓦临阵脱逃,楚军全线崩溃。
吴军乘胜追击,连续五战五捷,只用了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就攻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
此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为报血海深仇,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泄心头之恨。
消息传出,天下震惊。有人称赞伍子胥为父报仇,是真性情的大丈夫;也有人指责他此举太过残忍,有违人伦道德。
但伍子胥却不在乎这些评价,他只知道,自己多年来的血海深仇终于得报,心中的痛苦与怨恨也随着这三百鞭渐渐消散。
楚国虽遭重创,但并未灭亡。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逐渐恢复元气,开始反击吴国。
与此同时,吴国的东南方,越国也在悄然崛起,成为吴国的心腹大患。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率军抵抗。
在檇李之战中,勾践采用了一种奇特的战术,他让死囚在阵前自刎,趁吴军惊愕之际,发动突然袭击,阖闾在战斗中受伤,不久后身亡。
临终前,阖闾将王位传给儿子夫差,并嘱咐他一定要为自己报仇。
夫差即位后,日夜练兵,立志复仇。
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之战中大败越军,勾践被迫求和,带着妻子和大臣范蠡到吴国为奴。
伍子胥主张一举消灭越国,以绝后患,但夫差不听,他被勾践的谦卑和范蠡的计谋所迷惑,接受了越国的求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