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住处后,采桑女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将这个消息告诉重耳的妻子——齐姜。
齐姜听闻此事,先是微微一愣,但很快便恢复了镇定。
她深知丈夫重耳肩负着复国的重任,如果一直留在这里贪图享乐,必将前功尽弃。
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齐姜毅然决定与狐偃等人共同谋划一个计策。
第二天晚上,齐姜亲自下厨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并派人请来了重耳。
席间,齐姜频频向重耳敬酒,言辞温柔恳切。
重耳心情大好,不知不觉间便已喝下了许多美酒。
待到夜深人静之时,重耳已然醉得不省人事。
这时,早已等候多时的狐偃等人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重耳抬上一辆事先准备好的马车,然后趁着茫茫夜色,悄无声息地驶出了齐国都城。
一路上,车轮滚滚,马蹄声响彻寂静的夜空……
当重耳悠悠转醒之时,只觉周围的景色陌生异常,定睛一看,竟发现自己已然身处在远离齐国的荒野之中。
刹那间,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熊熊燃起,他双目圆睁,满脸怒容,双手紧紧握住那柄寒光闪闪的长戈,气势汹汹地朝着狐偃所在之处大步走去,口中还不停地怒吼着,定要让狐偃为此事付出代价。
面对重耳的盛怒,狐偃却表现得镇定自若,毫无半分惧意。
只见他挺直身躯,直面重耳的怒火,神色坦然地开口说道:“若是杀了我一人能够成就公子您的千秋霸业,那么我便是身死也无怨无悔!如今的齐国已是自顾不暇、风雨飘摇,倘若咱们依旧留在此处,终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到头来必定会碌碌无为,空度光阴。公子啊,您切莫忘记咱们最初的目标——复国兴邦,进而称霸于这天下之间!”
重耳听着狐偃这番言辞恳切的话语,原本如火山喷发般汹涌澎湃的怒火渐渐地开始平息下来。
他缓缓放下手中紧握的长戈,凝视着狐偃那双坚定不移的眼眸,突然间意识到狐偃所做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出于对自己的一片忠心耿耿,更是为了实现他们二人共同怀揣已久的宏伟理想。
想到此处,重耳不禁心生愧疚之情,同时对于未来的道路也有了更为清晰和明确的方向。
在漫长而艰辛的流亡之旅中,狐偃始终如一地陪伴着重耳左右。
他不仅仅只是一个出谋划策的谋士,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重耳前行道路上的黑暗。
他亦是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给予重耳无尽的力量与勇气去面对重重困境。
每当遭遇艰难险阻、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狐偃总是能够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智慧和令人惊叹的冷静。
仿佛一切难题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那些看似无解的困局也会被他巧妙地化解于无形之中。
当他们来到强大的楚国时,楚成王竟然以诸侯之礼隆重地款待重耳一行。
这突如其来的礼遇让重耳一时间受宠若惊,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狐偃敏锐地察觉到了重耳内心的惶恐与迷茫,他迅速移步至重耳身旁,压低声音在其耳边轻声提醒道:“公子切不可因一时的荣耀而迷失自我。此刻我们身处异国他乡,虽承蒙楚王厚爱,但仍需保持谦逊之态。如此一来,既能彰显您作为晋国公子应有的风度和气度,又不会给人留下傲慢无礼的印象,从而赢得楚国上下的尊重。”
重耳听闻狐偃这番话后,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恍然大悟。
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面带微笑,向楚成王拱手作揖,言辞恳切地道谢,并表示愿与楚国结下深厚友谊。
果然,重耳谦逊有礼的态度得到了楚成王及在场众人的一致赞赏,为日后重耳复国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外交基础。
后来,当秦穆公表达出愿意援助重耳重返晋国时,整个局势瞬间变得风起云涌起来。
狐偃作为重耳最为信赖和倚重的心腹谋士,敏锐地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不容错过的绝佳时机。
于是乎,他立刻全身心投入到这次复国大计的谋划之中。
狐偃不辞辛劳地与来自秦国的使者们展开了紧密而深入的交流,他们日夜商讨,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最终共同制定出一份详尽无比的复国方案。
这份方案犹如一幅宏伟蓝图,清晰地勾勒出了未来的行动路线和战略部署。
在得到秦穆公强大力量的有力支撑后,重耳毅然决然地率领着浩浩荡荡的秦军踏上了穿越黄河、直逼晋国的征程。
一路上旌旗飘扬,士气高昂。而狐偃则始终如一地紧跟在重耳身旁,他沉着冷静、指挥若定,展现出卓越非凡的领导才能。
一方面,狐偃派出精明强干的心腹之人悄悄潜入晋国国内,积极与那些仍然忠于重耳的旧日大臣取得联系,并想尽办法争取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另一方面,他又巧妙地协调着秦军与己方军队之间的配合作战,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克数座坚城要隘,极大地震慑了晋国内部的反对势力,也为重耳能够顺利回归故国并登上王位铺平了宽阔平坦的道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