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可以通过添加特殊合金元素,像铪、钽等,来增强其综合性能,以适应太空环境,但这需要大量实验验证。目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牵头的一些科研团队正在进行相关的小规模实验尝试(三级证据),不过尚未有突破性成果。”
骁睿正看着洛尘的回复,突然插入:“对了,洛尘,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些关于太空垃圾对航天器撞击的数据,这种特种钢材对太空垃圾撞击的抵御能力又如何呢?”
洛尘思考了一会儿,回复道:“这方面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特种钢材抵御太空垃圾撞击的研究。不过从其具备的高强度特性推测,对于一定尺寸和速度范围内的太空垃圾撞击,可能有较好的抵御效果。
但太空垃圾情况复杂,大小、材质、速度各异,而且撞击可能引发的后续问题,如产生新的碎片、破坏材料内部结构等,都需要综合考量。如果要将其应用于航天飞行器抵御太空垃圾,还需要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模拟实验和理论分析。”
骁睿接着问道:“那我们从已知的科技发展逻辑来推断呢?德国当时在基础科学研究,比如量子力学和电磁学方面投入巨大,纳粹钟会不会是他们在这些领域研究的极端产物?
而且,这些研究成果会不会在美苏瓜分德国科技遗产时,被部分吸收并应用到后来的航天技术研发中了呢?”
洛尘推了推眼镜,有条不紊地回复:“这种可能性很大。从解密的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国防部与苏联科学院之间的科研项目交流记录(一级证据)可知,美苏在获得德国科学家和技术资料后,必然会对这些先进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
以电磁学为例,德国在高频电磁技术上的研究成果,或许为美苏后来开发航天器通信系统和轨道控制技术提供了思路。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纳粹钟的相关技术被应用,但从科技传承和发展的逻辑推理(三级证据)以及一些侧面的科研方向转变迹象,比如在纳粹钟相关研究传闻出现后不久,美苏在某些航天技术研发上的思路出现了一些难以用常规发展解释的转变(二级证据)来看,不能排除这种潜在联系。”
骁睿皱起眉头,回复道:“洛尘,我不太认同。虽然有这种可能性,但从现有的公开资料来看,并没有直接且明显的证据表明这一点,会不会只是一种过度的猜测呢?”
洛尘微微点头,回复道:“你说的有道理,骁睿。确实目前缺乏直接证据,但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基于有限的线索去推测和探索。
从美苏后续航天技术发展中一些难以用常规思路解释的突破来看,这种推测并非毫无根据。
比如在通信技术和轨道控制技术上的一些跨越式进展,与德国当时在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契合度。我们可以继续关注后续可能解密的资料或者新的研究发现,来验证这种推测。”
骁睿拍了下脑袋,似乎又想到了什么,急忙打字:“洛尘,德国当时研制的‘太阳炮’设想,利用反射镜聚焦太阳能作为武器。
在航天探索里,这种对太阳能高效收集和利用的思路,怎样转化为为航天器提供稳定、持续能源的实用方案,特别是在远离太阳的深空区域?”
洛尘思考了一会儿,回复道:“在近地轨道,太阳能帆板是常见的收集太阳能方式,但在深空区域,阳光强度减弱,就需要更高效的聚光和能量转换技术。
从欧洲航天局于今年发布的关于未来深空探索能源方案的研讨报告(二级证据)可知,可以参考‘太阳炮’的反射镜思路,设计可自适应调整角度的大型反射镜阵列,就如同为航天器打造了一群能追光的‘向日葵’,将微弱的太阳光汇聚到高效的太阳能电池上。
同时,研发更先进的能量存储设备,比如新型超导电池,在有阳光时储存能量,供航天器在阴影期或能量需求大时使用。
不过,这涉及到材料轻量化、反射镜的精准控制以及电池的稳定性等一系列难题,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克。
目前像蓝色起源这样的商业航天公司已经在进行相关概念验证实验(三级证据),但距离实际应用到深空探索任务中,还有诸多技术瓶颈需要突破。”
骁睿看到“蓝色起源”几个字,不禁惊呼:“天啊,蓝色起源已经在做这样的实验了?这也太让人意外了!那他们目前有没有透露一些实验的初步成果呢?”
洛尘回复:“目前公开的信息较少,只知道他们在反射镜材料的轻量化和聚光效率提升方面有了一些进展,但距离实际应用到深空探测器上,还需要解决能源存储和传输稳定性等关键问题。
这些实验成果虽然还在初级阶段,但为未来深空能源方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探索方向。”
骁睿看着洛尘的回复,心中满是感慨,又提出一个问题:“二战时德国尝试制造隐形战机,在航天领域,我们要怎样借鉴其对光学、电磁学特性的研究,实现航天器的隐形,避免被太空中其他潜在威胁探测到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