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正统在大明!"
"嘿,皇爷,您说曹先生这脑袋是怎么长的?"
"真他娘的是个天才!"
漫步在巍峨的皇城中,一向以阴沉面容示人的总管太监朴仁猛在沿途宫娥内侍惊愕眼神的注视下,满脸兴奋的朝着身旁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低语道。
作为跟随朱元璋数十年的"阉人",他自认为已是足够腹黑,但与刚刚那侃侃而谈的曹先生相比,却是犹如天壤之别。
"确实有点意思.."
回想起曹爽刚刚那些听上去很是荒诞的言论,朱元璋的嘴角也忍不住微微上扬,本是阴冷愤懑的心情也舒缓了许多。
他现在格外期待,日后他自爆身份的时候,那个宛若"谪仙人"转世的曹爽,会是何等表现。
"老四他们到哪了?"
"北平都司可有军报来奏?"
终究是御极多年的皇帝,随着巍峨的乾清宫映入眼帘,朱元璋也瞬间收起了眼眸深处的喜意,转而重新恢复了"皇帝"的身份,开始过问政务。
"回皇爷的话,依着脚程来算,燕王殿下他们眼下恐怕也就刚到山东.."
"北平都司,也暂无新的军报抵京。"
自朱元璋定都南京以来,南北两地往来多依靠始建于隋唐时期,而后历朝历代均是予以修缮扩建的"京杭运河"。
尤其是蒙元时期,其统治者因国都在更加塞外靠近草原的"大都"(北平),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先后开掘了"会同河","通惠河"等支脉渠线,使得运船可由号称天堂的"杭州"直抵千里之外的北平,以供其纵情声色。
而此次奉命北伐的数万虎贲便会沿着这条贯穿大明南北的运河,直抵扼守帝国边陲,重兵把守的北平都司。
"哼,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这些时日光忙着解决我大明的内忧,却是忘了跟曹先生探讨一番这外患.."
"若是在咱的有生之年,能够将这些茹毛饮血的蒙古鞑子妥善解决,咱也能死而无憾了.."
提及那些躲在草原上的蒙古鞑子,身材魁梧的朱元璋便忍不住停下了脚步,转而看向北伐,深邃的眸子中涌现出一抹无奈和不安。
为了能够完成强汉盛唐都未曾触碰到的历史功绩,肃清塞外大漠,他从洪武三年开始,已是整整组织了十余次北伐,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无数骁勇善战的儿郎喋血漠北,但却始终未能"犁庭扫穴"。
或许真像那些蒙古人口口相传的一样,这空旷无垠的草原便是"长生天"赐给他们的礼物,不是他们汉人能够染指的地方。
近些年,他已是能够明显感觉到朝中大臣对于"北伐"的抵触,越来越多人寄希望于凭借着延绵千里不绝的"长城",拒敌于国门之外。
多亏蓝玉在前年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捕鱼儿海大捷",几乎打残了北元汗廷,方才使得朝中"唱衰"北伐的声音暂时消失不见。
不过即便是这样,那些蒙古鞑子也仅用了两年时间便恢复元气,并重新进犯大明的边界,实在是"斗志昂扬"。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眼神便是一沉,脑海中不由得回想起昔日曹爽在牢房中的诸多言论。
文官主和,武将主战,此乃自古以来亘古不变的道理,这塞外蒙古不比千里之外蕴藏着巨大财富的日本倭国。
如若他没有选择好一位合格的"储君",说不定大明真的会就此失去"进取之心",再无远征的勇气,并最终沦丧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臣傅忠,叩见陛下。"
不知过了多久,就当朱元璋的思绪已是有些恍惚的时候,耳畔旁猛然响起了一道铿锵有力的声音,并打断了他的沉思。
放眼望去,象征着外廷和内廷分界线的乾清门巍巍耸立,而一群身着甲胄的侍卫们更单膝跪地,眼中满是敬畏之色。
"傅忠啊,起来吧.."
沉默少许,朱元璋转而唤起眼前的"女婿",眼神颇为复杂。
这傅忠乃是颍国公傅友德的长子,于洪武十九年迎娶他的第九女"寿春公主"成为他的乘龙快婿。
只可惜夫妻二人成婚不过两年多的时间,他从小到大颇为宠爱的"寿春公主"便不幸病逝,令他也不可避免的迁怒到了傅忠的身上。
为此,作为颍国公长子,驸马都尉的傅忠便只领着金吾前卫的差事,当起了侍卫统领。
"多谢陛下。"
闻听耳畔旁的唤起声,瞧上去约莫三十余岁的傅忠不由得咯噔一声,眼眸深处涌现了些许慌乱。
自从他的发妻"寿春公主"病逝之后,朱元璋便再也没有和他多说过一句话,更别提像现在这般心平气和。
"这几日宫里都是你当差?"
微微摆手,唤起了稍远处的侍卫们,朱元璋犀利如刀的眸子在众人脸上逐一掠过,并最终停留在傅忠的身上。
"回陛下,臣这些时日在西华门外值守,今日方才轮值到宫里.."
面对着宛如笑面虎一般的朱元璋,深知自家处境如履薄冰的傅忠不敢有半点怠慢,赶忙规规矩矩的回禀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