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位调解员以及全院住户的见证下,阎埠贵和阎解成签订了赡养协议。
从这一刻开始,两父子仅存的一丝亲情也彻底断了,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对两人的行为,张建华并没有什么的想法。
在他看来,两人都不是好鸟,没一个值得同情。
对他来说,两人存在的唯一价值,那就是让他在临行前看了一场免费的精彩大戏。
次日,和母亲妹妹告别后,张建华跟着工作人员去了京城汽车制造厂。
到了京汽之后,张建华被带到了技术部,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另外37名翻译。
大家的任务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尽可能的学习知识或者将知识翻译出来。
汤平先是欢迎了大家,然后告诉大家此次任务的重要性。
“想必你们已经在知道了这次任务的极端重要性了,我国建国时间晚,各项发展还落后于苏联。
但我们不能气馁,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相告知识,翻译更多的材料。
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安心的翻译环境,咱们京汽制作厂特意挤出来19间宿舍,你们两人一间,一方面可以相互交流,另一方面也是避免被打扰。
条件已经创造给你们了,下面就看你们了。”汤平严肃的说道。
“是,汤主任。”包括张建华在内,所有人都回答的铿锵有力。
然后汤平对他们这一行人进行分工,并叮嘱大家,上午收拾自己的行李,下午2点统一到技术部集合,由他介绍大家认识苏联专家。
张建华负责发动机专家基列夫的翻译工作,据汤平所说,这个人不苟言笑,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负责的。
分工明确之后,张建华等人在后勤人员的帮助下领取了各自的生活物资,并住进了各自的宿舍。
张建华的舍友是一名清大的高材生。
“张诚,华清大学大四学生。”张诚嘴上带着淡淡的优越感。
“张建华,中专一年级学生。”张建华淡淡的回应道。
对他来说,这年头清大的学生确实优秀,但也不值得自己高看一眼。
对张建华的介绍,张诚明显不信。
他知道这次行动的重要性,不相信张建华会是一名中专生。
张建华并没有向他解释,信不信随他。
就是不知道他清大高材生竟然不如一名中专生之后,会是什么表情。
“不说也就罢了,但也不用编这么离谱的一个理由吧。”张诚心底有些不满,不过他并没有表现出来。
或许觉得张建华是在骗他,两人接下来并没有继续聊下去。
中午饭后,下午2点一行人在汤平的介绍下,认识了自己的翻译对象,然后就跟在对方身后,进行翻译工作。
基列夫确实不苟言笑,张建华就没见他笑过。
不过这个人倒是挺实诚的,并没有隐瞒技术,只要京汽有人请教,都会回答。
这个时候,张建华精通级的俄语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翻译准确快速,帮了大家很大的忙,仅仅一天就获得了组内华国工程师的认可。
不仅如此,张建华也会挑一些困扰自己的机械知识和摩托车技术让对方解答。
本就拥有全套技术,再经过基列夫的点拨,他基本上已经将所有技术吃透了,接下来就是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将其拿出来了。
张建华他们的工作非常忙碌,白天跟在苏联专家身后翻译,晚上汤平主任会将他们组织起来,集体研究当天学到的技术。
他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认真学习总结,彻底将垂钓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又因为他拥有过目不忘之能,能将苏联专家的所有回答一字不差的转述出来,很快便成了这批翻译人员中的风云人物。
同宿舍的张诚这个时候才知道他确实没有骗自己,为自己当初的骄傲感到惭愧。
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绝大数人都有一种使命感,张诚也是。
虽然最初因自己的身份有些骄傲,但在见识到张建华的优秀之后,彻底放下身段,积极请教。
张建华并没有藏私,无论谁来请教,都会认真解答。
没来京汽之前,他有很大一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四合院上,原本并不觉得有什么。
自从来到京汽之后,在周围这帮人的感知下,他才发现自己的格局低了。
四合院算什么,充其量就是生活的调剂品而已,看看热闹可以,可不能将其当做主要的目标。
自己有幸从未来穿越到这个时代,且身怀系统,就应该作出一番成就。
定下志向之后,张建华更加主动的投身学习,并积极请教每一个专家,尽管有些专家不太乐意回答他的问题。
另外值得高兴的是,本月他垂钓到了一套德国大众汽车厂的内部管理文件。
这份文件主要分为两部,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工厂的组织机构、工作章程、职责范围、职务说明等内容;
第二部分是各个职能系统组织和工作方法、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各类报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