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这场战斗已经彻底失败了。无奈之下,他只能领着数千残兵,仓皇向北逃窜。
此时,天空愈发暗沉,厚重的乌云滚滚而来,似要将整个世界吞噬。狂风裹挟着沙石,打得人睁不开眼,地上的枯枝败叶被卷上半空,与漫天的尘土、血雾交织在一起,让整个天地都陷入一片混沌。
西凉军士兵们早已心惊胆战,他们拼命逃窜,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有的士兵被脚下的石块绊倒,摔得满脸是血,还没等爬起来,就被后面潮水般涌来的人群踩踏。为了争得一条生路,他们甚至不惜自相残杀,完全不顾身后袁军的追击,将自己的背部毫无防备地暴露给了敌人。
董军的骑兵们,坐骑也因长时间的奔逃和惊吓而体力不支,脚步踉跄。一些马匹口吐白沫,轰然倒地,将背上的骑兵甩了出去。而那些失去了坐骑的骑兵,只能徒步逃窜,在袁军的紧追不舍下,很快就被淹没在人海之中。
“败了,就这样败了。”坐在马背上的董旻,神色几近呆滞。他自小追随大哥董卓,在西凉那种羌人众多、局势复杂的地方厮杀,什么样的残酷战争没见过?羌人自恃武力,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刀枪相见,杀人放火更是家常便饭。自东汉实行怀柔政策以来,从马援(公元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着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时期开始,西凉地区叛乱不断,东汉朝廷大部分国力都耗费在了西凉平叛上。如果说西汉是败在常年对外用兵(匈奴),导致国力衰败、民不聊生,那么东汉的衰败很大程度上就源于西凉。所以,朝廷中常常有放弃西凉的提议。董旻在西凉那种环境中,凭借着自己的勇武,在郡县中颇有名气,向来以少胜多。可今日,他却以优势兵力惨遭败北,这让他难以接受,不禁在马上喃喃自语。
“杀,杀,杀!”与董军的落魄形成鲜明对比,袁军几乎人人都士气高涨。他们顺着董军败逃的方向,如汹涌的潮水一般,向着董旻杀去。每一个袁军士兵都充满了斗志,他们渴望在这场战斗中建立功勋,为自己的军队赢得荣耀。
董军数千大军,在袁军的追击下,狼狈逃窜。等到了袁军大营附近时,人数已经不足千人。此时,袁军大营火光冲天,原来是上千董军带着数千民夫,押着从袁营缴获的钱粮,正向着荥阳前行。他们万万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董旻的败军被袁术追赶。一时间,军马受惊,嘶鸣着四处乱窜,粮草车也翻倒在地,粮食散落一地。董军士兵和民夫们乱作一团,相互推搡,纷纷寻找着逃生的方向。董旻此时自顾不暇,哪还能顾及这些,只能径直往荥阳而去。袁术见状,留下千人看守,又领着数千骑兵继续追赶。
在逃跑的过程中,董旻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往日在西凉的辉煌战绩。他想起自己曾经带领着西凉军,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让敌人闻风丧胆。那些羌人部落,在他的攻击下,纷纷败退。他也曾以为,自己可以凭借着手中的军队,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可如今,这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瞬间破碎。他心中满是悔恨,“要是我能多听听徐荣的意见,要是我不轻敌,要是我能再谨慎些,何至于此?我真是糊涂啊!”他不断地捶打着自己的大腿,心中的痛苦与自责如潮水般汹涌。
而袁术这边,他骑着一匹矫健的战马,在战场上穿梭自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兴奋与得意,这场胜利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他不仅成功地击退了董军的追击,还让董旻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他深知,这场胜利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威望,还能让自己在诸侯联军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军的残兵越来越少。他们在袁军的追击下,四处逃窜,毫无还手之力。董旻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心中的绝望也越来越深。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回到荥阳,才能暂时摆脱危险。
终于,董旻带着寥寥无几的残兵,狼狈地逃到了荥阳城下。他抬头望着那高大的城墙,心中五味杂陈。曾经,他带着大军意气风发地出城,想要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却只能灰溜溜地回来,还损失了几乎所有的兵力。他望着身后紧追不舍的袁军,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他在心底怒吼:“袁术,此仇不报非君子,等我重振旗鼓,定要让你付出惨痛的代价!”同时,他也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记住这次的教训,不能再如此自负轻敌。
喜欢我是袁术袁公路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我是袁术袁公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