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关于《葬经》的关键要素有以下几点:藏风得水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认为风和水是保护生气的关键因素,所以既要“藏风”,又要“得水”,且“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形势论:对形和势的概念给出了恰当的定义,“千尺为势,百尺为形”,远方来的称为势,近处结的称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强调要观察葬地周围的形势,如山脉的走势、水流的形态等,以判断是否藏风聚气。
然后就是基于其《葬经》的选址方法的内容就是:四灵方位说:“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以“四灵”代表四个方位,四灵坐镇四方,才能形成封闭式的地理环境,才能藏风聚气,才能显示出对称庄重的感觉。
然后就是土质论:提出“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认为穴场的土应细嫩、润而无余气,如切脂肪裁脆玉,并且具备五行,若土干如埋藏的粟,锄之成硬粒,散而不粘,好像含水分的细砂小石一样,则为凶宅。
实践要点便是垅支篇:论述垅龙和平地龙两种穴位,不同的地形地势有不同的选址要点和方法。
方法篇:提出葬术的原理在于藏风、得水以聚生气,在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和环境条件,运用各种方法来达到聚气的目的。《葬经》中还列举了如“吉藏篇”“三吉六凶篇”等具体实例来说明前述理论。在《葬经》的“吉藏篇”中:它主要是基于前面所阐述的风水理论,如生气、形势等来判断什么样的葬地是吉利的。
首先是对地形地貌特征的考量。好的葬地要符合“藏风聚气”的原则。例如,其周围的山势走向很关键,山势要连绵且环抱,就像太师椅的形状一样,左右两侧山脉如同扶手,后方山脉如同椅背,这种山势格局被认为能够阻挡外来的不利气流,从而达到“藏风”的效果。前方较为开阔,有水流经过,而且水流不能是湍急、毫无规律的,最好是水流平缓、环绕,形成“得水”的格局。
从方位角度讲,“吉藏篇”也遵循“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观念。左边(青龙位)的山势要蜿蜒灵动,比右边(白虎位)稍高,意味着青龙抬头、白虎驯服,这样的方位组合被认为是吉利的。前方(朱雀位)要有一定的空间,比如有平坦的土地、清澈的水塘或者较缓的溪流等,象征着视野开阔,生气汇聚;后方(玄武位)的山要高大稳重,象征有坚实的依靠,能够稳住气场。
同时,在土壤质地等方面也有讲究。土壤应该细腻坚实,带有一定的润泽感,但又不能过于潮湿泥泞。如果土壤的质地像切脂肪或者裁脆玉一样细腻,而且色彩丰富(具备五色),这样的土地也被看作是能承载生气的吉地。这些理念综合起来,就是试图通过选择理想的自然环境条件来让逝者的墓葬能够处于生气旺盛的地方,从而福泽后人,当然,这其中的风水观念目前还没有被科学所验证。
而《葬经》中的“三吉六凶篇”主要是对葬地吉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下是我个人理解所得:‘三吉’天光下临,地德上载:这体现了一种天地和谐的观念。“天光下临”象征着天空中的祥瑞之气能够降临到葬地所在之处。从自然环境角度理解,可能是指葬地的上空开阔明朗,阳光能够充足地照耀这片区域,给人一种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感觉。
“地德上载”表示大地的品德或者说大地所蕴含的有利能量能够承载逝者。大地的承载包括土壤肥沃、坚实稳定等特点,如土质肥沃之地能滋养万物,被认为可以更好地滋养逝者所处的气场。
‘藏神合朔,神迎鬼避’:“藏神合朔”涉及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契合。神在古代风水观念中有多种含义,可理解为吉祥的气场或者神灵的庇佑。合朔是指在时间上顺应自然节律,如农历的初一或者十五等特殊时间节点可能被认为是天地之气交融的时候。在这些时候,吉祥的气场能够蕴藏在葬地之中。
“神迎鬼避”则是从迷信角度讲,好的葬地能够让吉神来迎接逝者的灵魂,而让恶鬼退避。从实际环境角度推测,可能是指葬地周围的环境给人一种安静祥和,而不是阴森恐怖的感觉,像没有凌乱怪石或者阴暗潮湿、易生瘴气的环境。
‘阴阳冲和,五土四备’:“阴阳冲和”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风水上的体现。比如,在地形上,有山(阳)有水(阴),山水相互配合达到平衡。山不能过于陡峭、干燥(阳气过盛),水不能过于泛滥、寒冷(阴气过盛),而是山水环抱、相互交融的状态。
“五土四备”表示葬地的土壤具备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特质,并且四方(东、南、西、北)的土壤条件都比较理想。五行平衡的土壤被认为可以滋养生气,四方完备象征着全方位的稳定和完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