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步入社会,本以为能大展宏图,却不想遭遇了现实的迎头痛击,经历了社会的“毒打”。初入职场,大家都怀揣着梦想与憧憬,可现实却满是荆棘。
去拜访客户时,常常在前台就被拦下,前台工作人员礼貌却又冷漠地说道:“不好意思,我们领导没时间,你改天再来吧。”
好容易见到客户,又会因为经验不足,被各种刁钻的问题问得哑口无言。“你们这产品价格这么高,优势到底在哪?就凭你说的这些,可说服不了我。”客户一脸质疑,毫不留情地发问。
为了准备一场重要的客户提案,有人提前一周收集行业资料,制作精美的PPT,模拟客户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准备好答案,可即便如此,在现场还是被客户犀利的问题问得冷汗直冒。
提案结束后,独自走在繁华却冰冷的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中满是迷茫和失落。回到家后,沮丧地把自己扔在床上,脑海里不断回放着提案时的场景,满心都是自我怀疑。
公司内部会议上,明明是团队合作的项目,却有人将功劳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这次项目能成功,主要是我前期跟客户沟通得好,后续跟进也很到位。”而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只能无奈地在心里叹气。
这背后,体现出人性中对名利的贪婪,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不惜抢夺他人成果。正如巴尔扎克所言:“拼着一切代价,奔你的前程。”只是有些人,在追逐前程的路上,迷失了本心。
有一次,为了一个重要项目连续加班一个月,项目成功后,自己的付出却被他人忽视,那一刻,心中满是委屈和不甘,但也只能默默咽下。
工作的压力让身心疲惫不堪,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这时,在一次行业交流活动中,大家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似的工作经历让彼此有了很多共同话题,在工作最艰难的时候,对方总是耐心地倾听烦恼,给大家鼓励和支持。一起在下班后的街头漫步,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一起在加班后的深夜,点一份外卖,互相打气。
有一次,在连续加班一个月、项目陷入僵局时,伙伴的一句“坚持住,我们都在”,让几近崩溃的人重新燃起斗志。在之后的日子里,一起探讨项目方案,互相分享资源,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然而,感情并非总是甜蜜如初。随着工作越来越忙,陪伴对方的时间越来越少,矛盾也逐渐增多。因为又一次爽约没能陪对方过生日,激烈的争吵爆发了。“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每次都这样,工作就那么重要吗?”“我这么努力工作还不是为了我们的未来,你怎么就不理解呢?”
争吵后,陷入冷战,在工作和感情的双重打击下,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了。但冷静下来后,主动沟通,真诚地道歉,也理解了对方的难处。一起探讨如何平衡工作和感情,在相互理解和包容中,感情变得更加深厚和稳固。
在这个过程中,领悟到人性中既有冲动易怒的一面,也有在冷静后反思、理解他人的能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变数又充满希望。
列夫·托尔斯泰说:“我们平等的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理解与尊重,正是感情长久的基石。冷战期间,通过写邮件的方式向对方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时光,最终解开了彼此的心结。
在这些数不清的挫折与困境里,大家开始把成熟当成一种偏方,试着用它治愈内心的伤痛与迷茫。当被客户拒绝、被同事排挤,感觉自己快要被现实击垮时,便告诉自己要成熟地面对,冷静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逃避。
在感情出现裂痕时,用成熟的心态去沟通、去理解,而不是任由情绪失控,让矛盾激化。成熟,就像一味良药,在每一次受伤时,慢慢修复着内心的创伤,让大家有勇气重新站起,继续前行。
经过岁月的沉淀,当大家真正变得成熟后,再回头看曾经的自己,不禁哑然失笑。想起年少时为了一次考试失利就觉得天塌了,为了和朋友闹别扭就发誓再也不理对方,为了暗恋的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满心欢喜或黯然神伤,这些曾经觉得天大的事,如今看来是如此幼稚。
正如苏轼所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曾经以为世界非黑即白,人性也单纯美好,现在才明白人性复杂多面,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
曾经面对困难只会逃避或依赖他人,现在却能独自扛起责任,冷静应对。这种成长,是历经风雨后的蜕变,也是成熟给予的馈赠。
但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大家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倒。开始观察同事与客户交流的技巧,学习挖掘客户需求,不断练习表达能力。
为了提升沟通能力,每天早起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和话术;下班后,主动研究成功销售案例,学习如何精准把握客户心理。甚至在乘坐地铁时,也会观察周围人的交流方式,思考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