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王最终被他的执着精神深深打动,不仅同意放行,还赠送了大量的物资,包括金银珠宝、精美衣物、干粮清水,同时派遣了数位武艺高强、忠心耿耿的护卫一路护送。
玄奘感激不已,与高昌王结拜为兄弟,约定取经归来必定到高昌讲经说法。分别之时,两人紧紧相拥,眼中满是不舍。
此后,玄奘踏上了更为艰险的旅程。他们来到了终年积雪的雪山脚下,仰头望去,山峰高耸入云,皑皑白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刺眼的光芒。
山上空气稀薄,寒风凛冽,如锋利的刀刃一般割在脸上。随行的护卫有的因高原反应,脸色惨白,体力不支,永远倒在了路上。玄奘面色凝重,口中念着佛经,为逝去的生命超度,随后带着众人继续前行。
护卫小李喘着粗气,艰难地说:“师父,这山太难走了,咱们要不回去吧。再这样下去,我们都会死在这里的。”
玄奘坚定地说:“小李,我们既已踏上这条路,怎能半途而废?坚持下去,定能翻过此山。你看这茫茫雪山,虽艰难险阻,但也是修行的考验。每一步都在磨炼我们的意志,只要心怀信念,佛主定会护佑我们。想想我们一路走来的艰辛,难道要功亏一篑吗?我们肩负着大唐的期望,肩负着传播佛法的重任,绝不能退缩。”
小李听后,咬了咬牙,说道:“师父,您说得对,我一定坚持。”
穿过雪山,他们又踏入了野兽横行的丛林。高大茂密的树木遮天蔽日,地上铺满了厚厚的腐叶,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气味。巨蟒盘绕在粗壮的树干上,吐着信子;虎啸声不时从远处传来,令人胆战心惊。
有一次,一条巨蟒突然从树上蹿下,扑向众人,护卫们迅速拔出刀剑,与巨蟒展开殊死搏斗。玄奘镇定自若,在一旁诵经祈福。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众人终于击退巨蟒,可也都疲惫不堪。
护卫小张心有余悸地说:“师父,这丛林太可怕了,到处都是危险。我们真的能走出去吗?”
玄奘安慰道:“莫怕,心存善念,佛主自会护佑我们。每一次磨难,都是修行的契机。这条巨蟒的出现,也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它让我们更加团结,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我们要把这些经历都当作是成长的磨砺。佛说,一切皆苦,苦尽方能甘来。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就一定能走出这片丛林,完成我们的使命。”
终于,玄奘抵达天竺那烂陀寺。那烂陀寺庄严肃穆,气势恢宏,高大的佛塔直插云霄,梵音袅袅,寺内高僧云集,经卷堆积如山。寺内的建筑风格独特,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展现着佛教的博大精深。
玄奘拜在戒贤法师门下,潜心学习佛法。戒贤法师年事已高,且身患重病,却因前世的约定,专门为玄奘讲授《瑜伽师地论》。讲经时,戒贤法师声音微弱却饱含深情,玄奘则正襟危坐,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字。
课后,玄奘恭敬地请教:“师父,弟子对于书中这一章节关于心性的阐释,尚有疑惑,还望师父解惑。书中所言心性与世间万物的关联,弟子未能完全领会。”
戒贤法师微笑着耐心解答:“此乃佛法精妙之处,心性如水,能容万物,又能映万物。你看这世间万象,皆由心识所生,心若纯净,所见皆为美好……比如,当你以一颗慈悲之心看待众生,便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这便是心性的体现。”
玄奘听后,恍然大悟,又问道:“那在实际修行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体悟心性呢?”
戒贤法师缓缓说道:“需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觉察,不被外界的纷繁所干扰,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当下。当你在清晨聆听鸟鸣,感受那清脆之声带来的宁静;当你在傍晚观赏落日,体会那余晖中的美好,皆是体悟心性的契机。”
玄奘日夜苦读,不仅深入钻研佛教经典,还广泛涉猎因明学、声明学等诸多领域。在那烂陀寺的日子里,他参与了无数次佛学辩论。
一次,寺内举办大型辩论会,一位来自其他寺院的高僧提出一个极为刁钻的论点,试图挑战那烂陀寺的权威。现场气氛紧张凝重,众人皆望向玄奘。
玄奘不慌不忙,站起身来,目光平静而深邃,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引经据典,将对方的论点逐一剖析、击破,赢得满堂喝彩。
对方高僧不服气地说:“你所言虽有理,但我仍觉得与佛理相悖。你对教义的解读过于片面,未能领悟佛法的真谛。”
玄奘双手合十,说道:“佛法广大,需以智慧和慈悲去领悟,若执着于表象,恐难见真谛。您所坚持的观点,或许是被一时的偏见所蒙蔽。我们不妨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佛法,就会发现其中的融通之处。比如,对于‘因果轮回’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善恶报应,而应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深意,它是在教导我们要敬畏生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