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冲之揉着通红的眼睛,坚定道:“好友,数学是万物基础,圆周率精度至关重要。若我放弃,更无人推进,怎能因乱世荒废对真理的追求?而且我相信,这些知识终有一天能为乱世中的人们带来帮助。比如建造房屋、修筑城墙,精确的圆周率能让工程更坚固,说不定还能在战乱中保护更多人的安全。”
好友无奈地说:“可你看看现在的世道,大家都为了生存奔波,谁会在意圆周率精不精确呢?”
祖冲之认真地说:“正因为世道艰难,我们才更需要知识。也许现在大家顾不上,但等战乱结束,这些知识就能派上大用场,能让生活变得更好。我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就放弃。”
好友无奈摇头,默默离去。
历经无数日夜,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在3.和3.之间,还得出密率355/113和约率22/7。算出结果那一刻,他激动落泪。
好友在旁感慨:“冲之,真佩服你!如此艰难计算,你竟成功了!我当初真不该劝你放弃。要是我也能有你这份坚持就好了。”
祖冲之擦泪,兴奋道:“长久努力终有回报,这组数字背后是无数心血,日后诸多难题将迎刃而解。这不仅是我的成功,或许对整个天下都有意义。以后在建筑、天文等方面,都能因为这个更精确的圆周率取得更大的进步。”
好友好奇地问:“那这个圆周率具体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呢?”
祖冲之兴致勃勃地解释:“比如建造圆形的粮仓,用精确的圆周率就能算出最合适的尺寸,能装更多粮食;在观测天文时,也能更准确地计算天体的运行轨道。”
祖冲之未满足于此,将目光投向天文历法领域。当时朝廷使用的历法误差多,无法准确反映天象,他决心编制更精确的历法。
他凭借多年积累,全身心投入新历法编制,首次引入“岁差”概念。为测定回归年长度,他日夜守在观测台,观测星辰变化,反复计算。
为验证“岁差”,他长途跋涉到不同地方观测对比。同行友人忍不住抱怨:“冲之,一路风餐露宿,太过辛苦,若没结果,岂不是白费力气?而且外面兵荒马乱,多危险啊。说不定我们还没完成观测,就遇到危险了。”
祖冲之坚定回应:“只有不同地点观测验证,才能确定‘岁差’准确性,为新历法提供依据,辛苦亦无妨。再说了,若能编制出精准历法,对百姓的农耕生活有大帮助,这点危险又算得了什么?百姓们靠天吃饭,准确的历法能让他们更好地安排农事,收获更多粮食,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友人担忧地说:“可是这一路困难重重,我们真的能成功吗?”
祖冲之拍拍友人的肩膀:“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困难就退缩。”
途中遭遇盗贼抢劫,部分观测记录丢失。友人垂头丧气:“这下完了,白忙活一场。说不定我们还会再遇到危险,还是回去吧。继续下去也不知道还会遇到什么。”
祖冲之安慰道:“莫灰心,我们重新收集数据,继续研究,定能成功。我们不能半途而废,百姓还等着精准的历法呢。这些记录虽然丢了,但我们的经验还在,重新收集数据,说不定能做得更好。”
友人犹豫地说:“可重新收集数据又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不知道会不会再遇到危险。”
祖冲之坚定地说:“为了精准的历法,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小心一些,一定能克服困难。”
不懈努力下,他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日,与现代科学测定值仅差46秒,完成《大明历》编制。
然而,《大明历》呈递给朝廷后,遭守旧派强烈反对。朝堂上,大臣戴法兴言辞激烈:“祖冲之,历法乃祖宗传承瑰宝,岂容随意更改?你这是离经叛道,扰乱祖宗规矩!你就不怕遭天谴吗?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岂是你能轻易改动的?”
祖冲之从容站出,镇定回应:“戴大人,日月星辰运行有其规律,如今旧历误差诸多,无法准确反映天象。《大明历》经我多年观测与精密计算,更符合天体运行实际,怎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难道祖宗之法就不能改进,眼睁睁看着百姓因不准确的历法而误了农事吗?我们应该根据实际观测到的天象来调整历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百姓。”
戴法兴冷笑:“哼,你不过是年少轻狂,妄图标新立异,祖宗传下的历法岂会有误?你这是对祖宗的大不敬!祖宗的智慧岂是你能质疑的?”
祖冲之耐心解释:“时代变迁,对天象观测不断深入,旧历误差已在多处显现。《大明历》能更好指导农事、祭祀,于国于民皆有益。我们应顺应时代,与时俱进,而非墨守成规。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天文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不能一直抱着老历法不放,要让历法更符合实际天象,这样才能让国家繁荣,百姓受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