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土地肥沃。
魏惠王站在宫殿的高台上,望着远方的山川,心中盘算着联盟对魏国的利弊。
魏国在经历了几次战争后,国力有所损耗,他担心联盟会让魏国承担过多的责任,毕竟魏国曾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遭受重创,实力大不如前,如今他不得不谨慎行事。
韩国,国小民弱,韩王韩安在宫殿内忧心忡忡。
韩国一直处于强国的夹缝之中,生存艰难。他深知加入联盟或许是韩国生存的唯一机会,但又害怕在联盟中被其他国家忽视,如同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中,弱小的动物总是小心翼翼地生存。
赵国,刚刚与盛乾国发生冲突,损失了不少兵力。
赵武灵王在宫殿内来回踱步,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怒。
他对秦国的提议既心动又怀疑,担心秦国在联盟中别有企图,毕竟赵国在“胡服骑射”改革后,吞并楼烦,领地版图和军事实力大增,却在与盛乾国的冲突中受挫,他不想轻易落入秦国的圈套。
各国君主权衡利弊,虽各怀心思,但在盛乾国的强大威胁下,最终都决定加入联盟。
六国使者齐聚秦国咸阳,共商联盟大计。
咸阳城,作为秦国的都城,城墙高大坚固,城门巍峨耸立。
城内街道宽阔,店铺林立,行人熙熙攘攘。六国使者们乘坐着华丽的马车,在秦国士兵的护送下,缓缓驶入咸阳城。
按照秦国的礼仪,使者进城前需先在城外驿站等候,由秦国官员查验文书、通报姓名等信息,确认无误后,才会有专门的礼官出城迎接,引领使者进城。
秦国丞相李斯作为东道主,主持会议。他身着一袭黑色长袍,头戴高高的冠冕,显得气宇轩昂。
他扫视众人,朗声道:“今日,我六国齐聚于此,是为了共同对抗盛乾国的威胁。唯有团结一致,方能保住各自的国家和百姓,护我山河社稷。”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充满了感染力。
赵国使者赵胜冷哼一声,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满与质疑:“哼,秦国倒是积极。然我赵国此次出兵,折损了不少兵力,若要联盟,秦国可得多出些力。莫要让我赵国白白牺牲这许多将士!”赵胜出身赵国贵族,性格豪爽,为人仗义,但也有些鲁莽。
他想起赵国士兵在与盛乾国的战斗中死伤惨重,心中便充满了怒火。
李斯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而后轻抚胡须,不紧不慢地说道:“赵使者放心,六国联盟,自然是同仇敌忾,各尽所能。秦愿发十万锐卒,与诸君共御外敌,必不负盟誓。”李斯深知赵国的担忧,他不慌不忙地回应,展现出秦国的诚意和决心。
齐国使者田文,身姿挺拔,神色平和,起身拱手,谦逊开口:“齐国承蒙诸位抬爱,得享一方富庶。军事虽非强项,然保家卫国之心从不曾懈怠。此次联盟抗敌,齐国愿倾尽所能,提供粮草物资,为联盟军队略尽绵薄之力 。只是粮草运输与分配,关系着万千将士的生死,牵系着联盟战事的成败,其间琐碎繁杂,需细细谋划,方能万无一失。田文不才,愿与诸位共同商议,务必要拟定出周全方案,不辜负各国信任。”
田文,世人皆称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于权谋与智谋一道,素有贤名。他深知,粮草乃战争的根基,当年孙膑巧用奇谋“围魏救赵”,正是精准拿捏住了魏军粮草补给的关键之处,才得以大获全胜。故而,他提出的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乎着联盟军的生死存亡。
随着讨论的深入,矛盾逐渐凸显。楚国使者提出,楚国出兵数量不应少于秦国,否则难以在联盟中保障自身权益。楚国使者身材高大,言辞激烈,他引用楚国的历史典故,强调楚国在六国中的地位和实力:“昔我楚庄王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楚国之强,岂容小觑?今联盟抗敌,楚国自当有相应之权重。”
魏国使者则对粮草分配方案提出异议,认为魏国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承担的粮草运输任务过重,要求重新调整。魏国使者言辞犀利,条理清晰,他详细分析了魏国的地理位置和运输能力,指出当前方案的不合理之处:“魏国虽处中原,交通之便众人皆知,然连年征战,国力损耗,若承担过重运输之责,恐难以为继。”
一时间,大殿内争论声此起彼伏,六国使者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场关于联盟的讨论,从一开始的同仇敌忾,逐渐演变成利益的博弈,让六国联盟的根基,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
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秦国的谋士们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他们深知,六国之间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化解这些矛盾,使联盟能够顺利成立。
秦国的一位年轻谋士王绾站起身来,他面容清秀,眼神中透着睿智。他恭敬地向众人行了一个大礼,然后说道:“诸位使者,在下有一言。我等今日联盟,是为了共同对抗盛乾国,此乃关乎六国生死存亡的大事。在这等大事面前,些许利益之争,实在不应成为阻碍。我等不妨先确定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细节,可在日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做调整。”王绾的话,条理清晰,语气诚恳,让众人都陷入了思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