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尔大步走到一位中原商人的摊位前,豪爽地拍了拍那些皮毛,操着浓重的草原口音大声说道:“俺们这皮子,可都是上等货,冬天裹上,保准暖和!俺们草原的手艺,错不了!”说着,还拿起一张皮子展示给周围的人看,眼神中透露出满满的自豪。
中原商人李掌柜,是一位经验丰富、精明能干的生意人,他笑着迎上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皮毛,点头称赞:“这位兄弟,您这皮子确实不错,不过这价格嘛,您看是不是还能再商量商量?您也知道,这生意不好做,成本高啊。”
巴特尔皱了皱眉头,大手一挥:“俺这价格已经很公道了!俺们一路赶来,风餐露宿,容易吗?”
李掌柜依然面带微笑,耐心地说:“兄弟,您这一来一回确实辛苦,我也理解。但我要是进了您的货,回去还得找销路,中间也有不少花销。您看这样行不行,您给我个实在价,我多进些,咱以后还能长期合作,都好做生意!”
巴特尔听了,和身边的同伴低声商议了几句,然后挠挠头说:“那行吧,看在你这诚心的份上,俺就再给你让一点。不过你可得说话算话,以后多照顾俺们的生意。”
李掌柜连忙点头:“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南方各部落聚居地,朝廷派遣的农官王大人也在田间忙碌着。这片土地肥沃,但由于耕种技术落后,一直未能充分利用。王大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工具和技术,正悉心教导当地百姓开垦荒地、种植谷物。
一位次狄部落青年阿牛好奇地看着王大人手中的耒耜,问道:“大人,这玩意儿咋用啊?看着怪新鲜的。”
王大人笑着回答:“阿牛啊,这耒耜可比你们以前用的工具省力,还能把地耕得更深,这样庄稼才能长得好。来,我给你示范一下。”说着,王大人亲自下地,熟练地操作起耒耜,边做边讲解着技巧。
阿牛和其他各部落百姓纷纷围拢过来,认真地学习着。不一会儿,大家就都上手尝试起来。田间地头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一边劳作,一边交流着种植心得。
一位次狄部落老人感慨地说:“这中原的技术就是厉害啊!以前俺们种地,全靠老天爷赏饭吃,现在有了这些好法子,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旁边的令支部落姑娘阿花也笑着说:“是啊,等收了粮食,俺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多亏了王大人和朝廷啊!”
随着商业互市的繁荣发展和农耕技术的传播推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盛乾国内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团结和谐的繁荣景象,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林羽积极倡导的部落融合政策推动下,文化领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各地纷纷响应号召,一座座融合学堂拔地而起,错落分布于城镇乡间,宛如文化的明灯,照亮了民族交流的道路。
晨光熹微,学府内书声琅琅。宽敞明亮的书院里,盛乾的夫子李老先生身着一袭长衫,手持书卷,神色和蔼地站在讲台上。
台下,坐着来自各个部落的孩子们,他们身着各自部落的服饰,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炽热渴望。
李老先生微微颔首,目光慈爱地扫过每一个孩子,随后轻声吟诵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声音平和而富有韵律,宛如涓涓细流,流淌在书院的每一个角落。
孩子们挺直了小身板,扬起纯真的脸庞,用稚嫩却充满朝气的声音跟读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其中,一个蒙古族的小男孩巴特尔,眨着黑亮的眼睛,好奇地问道:“夫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李老先生微笑着解答:“孩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且按时去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能让人快乐的事情。”
巴特尔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接着问:“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呢?”
李老先生耐心地说:“知识如同浩瀚的星空,无边无际。你们学习这些经典,能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增长智慧,日后无论做什么,都能有更好的方向。”
在校园的另一边,艺术的交流也在热烈地进行着。在一间宽敞的琴房里,擅长琵琶的汉族乐师刘娘子和吹奏胡笳的匈奴族艺人巴特尔相遇了。
刘娘子轻抚着琵琶的琴弦,试了几个音,抬头对巴特尔说:“听闻您的胡笳吹奏技艺高超,今日有幸相逢,不知可否一同谱曲,让这不同的音色交融碰撞?”
巴特尔爽朗地大笑:“哈哈哈,正有此意!我也想听听这琵琶与胡笳合奏会是怎样的妙音。”
说罢,巴特尔吹奏起胡笳,那声音如塞外的长风,呜咽深沉,带着广袤草原的豪迈气息。刘娘子则应和着,琵琶声清脆灵动,宛如山间清泉。
两种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起初还有些生涩,但随着二人不断地交流磨合,曲调越来越和谐欢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