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声音中充满了朝气与力量。林羽轻轻驻足于窗外,静静地聆听着这美妙的声音,心中满是欣慰与期许。
未及从这读书声中回过神来,不远处又传来了激昂的辩论声。原来是一场辩论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学子们分成两方,就着“为政以德还是为政以法”的论题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他们引经据典,言辞犀利,思维的火花在空气中激烈碰撞。一方学子涨红了脸,激昂地说道:“德者,本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唯有以德化民,方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国家长治久安。”另一方则毫不示弱,反驳道:“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今乱世初定,当以严刑峻法整肃朝纲,规范百姓,如此方能保社稷之安稳。”双方你来我往,争论不休,一旁围观的学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时而点头称赞,时而陷入沉思。
林羽被这热烈的氛围所感染,不禁对李博士说道:“太学之中有如此蓬勃之学风,辩论之精神,实乃国家之幸也。”李博士微微欠身,谦逊地答道:“大人过奖了。太学乃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之地,自当鼓励学子们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如此方能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材。”林羽微笑着点头,目光中满是对太学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太学,应该是这个时代知识的先进者吧?这时间西方应该还没觉醒,太学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理念,以其宽广的胸怀广开校门,迎接四方有志于学的青年才俊。这一理念在太学的掌管者陈博士心中坚如磐石,他常常对一众学官们说道:“知识之光,当普照众生,岂因出身门第而有所偏狭?无论是那高门大院中的名门望族之后,还是市井街巷里的平民百姓之子,只要其内心深处怀有对知识炽热的渴望和不懈的追求,我们太学的大门就应为他们敞开,都能在此寻得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成就非凡人生。”
正因如此,消息仿若春日里的微风,轻柔而迅速地传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们纷纷响应。瞧,那位衣着朴素却目光坚毅的少年,身背着装满珍贵书籍的行囊,虽路途遥远,干粮几近告罄,脚底也磨出了水泡,但依然怀着满腔的热忱,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太学的方向前行。有人问他:“如此艰辛,为何还要奔赴千里之外的太学?”少年目光炯炯,答道:“吾闻太学乃学术圣地,有贤师答疑解惑,有万卷藏书可供研读,若能在此求学,方不负我一生之志,定要在那知识的海洋中寻得真谛,实现抱负!”
就这样,众多学子齐聚太学。他们怀揣着五彩斑斓的梦想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如初升的朝阳般充满朝气地穿梭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有的学子一头扎进藏书阁内,沉浸在那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奋笔疾书,仿佛外界的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一日,陈博士路过藏书阁,见一位学子为书中一处晦涩的经文苦思冥想,便上前轻声问道:“孩子,可是遇到了难解之题?”学子起身恭敬行礼后,将自己的困惑娓娓道来。陈博士微笑着耐心解答,一番讲解后,学子茅塞顿开,眼中满是对陈博士的感激与对知识的新领悟。
而在讲堂之上,更是时常爆发激烈的辩论声。学富五车的先生抛出一个论题,学子们便迅速分成几派,各执己见,引经据典,互不相让。一方学子涨红了脸,激昂地说道:“依吾之见,上古贤君皆以仁政治天下,百姓方能安居乐业,此乃治国之正道也!”另一方则不甘示弱,反驳道:“然当今乱世初定,若不施以严法,何以整肃朝纲,稳固社稷?”双方你来我往,言辞交锋间思维的火花四处迸溅。陈博士站在一旁,静静地聆听着学子们的辩论,时而微微点头,时而陷入沉思,待双方争论稍歇,他便走上前,对双方的观点逐一剖析,既肯定了学子们的独立思考,又引导他们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让众人受益匪浅。
还有些学子喜欢在庭院中漫步思考,他们或凝视着那庭中的花草树木,感悟自然之道;或仰望天空,思索宇宙乾坤之理。一日,几位学子在庭院中偶遇陈博士,便围上前去,请教关于人生志向与学问之道的问题。陈博士坐在石凳上,微笑着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脸庞,语重心长地说道:“学问之路,漫漫修远,需有恒心与毅力。立志当高远,然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正如这庭院中的花草,需经风雨洗礼,方能茁壮成长,绽放芬芳。”学子们听后,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坚定之色。
这些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学子们,在太学的每一处都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身影和青春的足迹,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动人画卷,成为了太学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也让太学这座学术殿堂愈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向着未来大步迈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