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此次回朝述职,不要表现出争储的态度,实事求是,向陛下陈述封地百姓之艰苦,城池之简陋,风气之彪悍……然后向陛下争取再次回到封地,改善百姓生活,建设封地城池,教化封地百姓。……待殿下治理好封地,届时百姓拥戴,这里才是殿下安身之地。”
考察确定下来了,分两步走。
朝廷的人下去考察的同时,皇子们回朝述职。没有皇子施压,可以使得考察更为真实,考察时间为三个月,走访十个城池,时间是非常的紧。
六月底。
四位皇子都先后到达了白帝城,独自待在自己的府邸,不得外出,也不得与外人接触。等到考察团回来后,才能去述职,这段时间是最难熬的。
几位皇子这些日子都在府邸润色自己的述职奏折。写了改,改了写,简直度日如年。而唯一能消遣的就是和宫女们娱乐。
七月,四位皇子却都接到了一份考题,就现在魁州和云州战争的看法,治理国家是能力的一部分,但是战争也是能力的一部分。面对这份考题,四位皇子陷入了为难,他们虽然或多或少的知道现在的战局,可是他们都不懂战争。
最为苦恼的是信王,他或许对经商相当了解,对于战争他是一窍不通,如果泛泛而谈,势必会适得其反。苦苦思索半月,他咬了咬牙,还是放飞了手里的信鸽。
很快中书令张台林就接到了信王的飞鸽传书。张台林接到信王的传信后,心里大骂信王糊涂,这个时候,怎么能联系自己呢?他现在左右为难。或许,当飞鸽出信王府的那一刻时,信王就已经输了。
帮,陛下一定会知道,到时候信王会失去陛下的信任,自己也会受到牵连;不帮,信王也会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如果失去了信王的信任,自己的布局就便宜了别人。
思索数日,张台林还是找到了尚膳监的内饔相冉,他不得不冒险一次。
当信王接到张台林的信时,也是松了一口气,有了张台林的帮助,他无忧矣。郁郁多日的阴霾散去,信王也是来了兴致,找了几个宫女,放松去了。
而最轻松的是润王,他本无意争储,所以对于现在的战局,他根本无需考虑,假装无知便可,随意应付并是最好的答案。无帝王意,并不做帝王事。
很快,九月底,四支考察团回到了岐周城。整个朝堂都引起了巨大的关注,纷纷从各种渠道打听考察的结果,早一点得到有用的信息,就能早一点做好准备,这是关乎自己前程的大事。
四位皇子一番述职。
信王无疑得到了认可,蒙恬并没有信鸽的事情而对信王表示什么,看到几位皇子都有所成就,也是很欣慰。
考察团也呈上了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也是实事求是,并没有人敢做手脚,信王也是评价最好的,因为百姓的反馈最为直接,百姓赚到了钱,商业也活络起来。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康王的评价是最为两极的,有人评价很高,矿产的烂采得到了遏制,有的人评价很低,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
经过几日的汇报,毫无悬念,信王得到了蒙恬的认可,当日并确定了册立太子的事宜,随后着司天监选择良辰几日举办册封大典。
这是魁州举国庆祝的大事,有人欢喜,自然是有人忧。
十月十日,是个好日子。
信王府更名为东毓宫,并加盖思贤苑和博望苑。
刚过子时,礼部的人员就开始着手太子册封事宜。
内使监官将太子御座及香案陈设于奉天殿,尚宝司设宝案于御座前,侍仪司设册案和宝案位于奉天殿中,册案在东,宝案在西,另设诏案位于宝案之前。
于此同时,使节也持册文到东毓宫,正使向蒙天锦呈上册文,副使献上御赐象征身份的宝物;而司衣监则献上了衮冕,和太子妃的榆翟……
卯时,吉时已到。册封太子大典正式开始,奉天殿燔炉檀香燃烧,烟雾缭绕,整个奉先殿广场宛如九天台阁,随着肃穆而缓慢第一通大鼓敲响,金吾卫甲士开始列阵于午门外东西两侧,旗仗队列于奉天门外东西两侧,拱卫司陈列的仪仗站列主路两侧,卤薄车辂陈列于文楼之南,典牧官将仪马队引导到车辂之南。青牙卫,蜻蜓卫安置于奉天门外,和声郎开始一边奏乐,一边慢慢进入奉天门,陈乐于丹墀之南。文武百官身着朝服和各司执事官员各就各位,等待太子的到来。
“咚咚咚”!第二通大鼓威武的敲响,文武百官按规定开始整齐的排列于午门外,等待太子到来。听到鼓声后,太子便开始带着侍从徒步前往奉天殿。尚宝卿携侍从,侍卫官身着器服双手捧着册宝随太子步行。
待太子到达奉天殿前就位时,此时急切而震慑环宇的第三通大鼓敲响,侍仪官员上报御用监,奏请身着天子大氅冕的蒙天大帝驾临奉天殿,引班,引使官员引导百官,藩国使客,僧,道,耆老等跟在太子身后,缓步进入奉天殿,各占其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