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益胃生津:麦冬善于滋养胃阴,针对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症状,能够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功能,滋养胃腑,缓解胃部的不适和阴虚燥热之象,增进食欲,改善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使人体能够正常摄取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能量供应和正常的生理代谢,对于一些慢性胃病、热病后期津伤导致的胃阴亏虚等情况,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和胃功能的恢复。
3. 清心除烦:麦冬可入心经,具有清心热、养心阴的功效,对于心阴不足、虚火上炎所导致的心烦失眠、心悸怔忡、潮热盗汗等症状,能有效清除心经虚热,滋养心阴,使心神得以安宁,缓解情绪上的烦躁不安,改善睡眠质量,减轻心悸等不适症状,调节心脏的正常节律和功能,对于因劳神过度、久病阴虚或情志不畅等因素引起的心脏阴虚火旺之证,起到很好的治疗和调理作用,促进心脏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精神和情绪稳定。
三、用法及注意事项
(一)用法
1. 内服:麦冬可煎汤服用,一般用量为 6 - 12 克;也可入丸、散剂,或熬膏服用。在一些养生保健茶饮中,常将麦冬与其他食材或药材搭配,如麦冬与金银花、桔梗、甘草等配伍,制成清热利咽的茶饮,用于缓解咽喉肿痛、干咳等症状;与沙参、玉竹、石斛等配伍,可增强滋阴润燥之力,用于调理阴虚体质或热病后期的津液亏虚之症;与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配伍,能养心安神,改善失眠多梦等情况。麦冬还可以与粳米煮粥食用,既能滋养脾胃,又可起到一定的滋阴润肺、清心安神的作用,适合于中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日常保健食用。
2. 外用:将麦冬适量研成粉末,用醋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于皮肤瘙痒、肿痛等部位,可起到一定的清热解毒、滋阴润燥、消肿止痒的功效。例如,对于因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用麦冬粉加蜂蜜外敷,能滋润皮肤,缓解瘙痒症状;对于一些轻微的热毒痈肿,初期红肿热痛不明显时,用麦冬粉加醋调敷,有助于消散痈肿,减轻炎症反应。
(二)注意事项
1. 麦冬性微寒,脾胃虚寒、泄泻者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以免加重脾胃虚寒的症状,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加重。如需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配伍一些温性药物,如干姜、吴茱萸等,以制约其寒性,同时发挥其滋阴功效。
2. 麦冬有一定的滋阴润燥作用,对于痰湿内盛、湿浊中阻的患者,如表现为胸闷脘痞、咳嗽痰多、舌苔厚腻等症状,应慎用麦冬。因为其滋阴之性可能会助湿生痰,使体内痰湿之邪更加胶着难化,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此时应先祛湿化痰,待湿邪去除后,再根据病情考虑是否使用麦冬进行调理。
3. 在使用麦冬时,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麦冬不宜与鲤鱼、鲫鱼等同食,以免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同时,在服用某些药物期间,如强心苷类药物,使用麦冬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对身体造成损害。
四、十个用方治病举例
1.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麦冬 70 克,半夏 10 克,人参 6 克,甘草 6 克,粳米 5 克,大枣 4 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主治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方中重用麦冬滋养肺胃之阴,清降虚火,半夏下气化痰,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补脾益胃,使中气健运,则津液自能上输于肺,以达到滋阴润肺、降逆下气的功效,为治疗肺胃阴虚、火逆上气之证的经典方剂。
2. 增液汤(《温病条辨》):玄参 30 克,麦冬 24 克,生地 24 克。水煎服,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功用增液润燥,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症,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麦冬在此方中与玄参、生地相伍,助其滋阴增液,润肠通便之力,使热结液枯的肠腑得以濡润,大便得以通下,对于热病后期,津液亏损,肠道失润所致的便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现了麦冬益胃生津、润肠通便的作用。
3. 生脉散(《医学启源》):人参 10 克,麦冬 15 克,五味子 6 克。水煎服,长流水煎,不拘时服。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效,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亦治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麦冬与人参、五味子相配,一补一清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阴充于脉道,则脉象可复,对于气阴两虚的多种病症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属气阴不足者的治疗和调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