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个用方治病及详情
1. 治高热惊厥方
- 组成:地龙 10 克,钩藤 15 克,蝉蜕 6 克,石膏 30 克(先煎),知母 10 克,甘草 6 克。
- 制法:将上述药材除石膏外,洗净浸泡 30 分钟,石膏先煎 20 分钟后,加入其他药材一起煎煮 20 - 30 分钟,取汁饮用。
- 功效:清热泻火,平肝息风。
- 主治:适用于小儿外感高热引起的惊厥抽搐,症见高热不退、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分 3 - 4 次温服,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适当调整剂量。一般 3 - 5 对儿童,每次服用 50 - 100 毫升;5 - 10 对儿童,每次服用 100 - 150 毫升;10 岁以上儿童,每次服用 150 - 200 毫升。
- 方解:方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直折阳明之热;钩藤、蝉蜕平肝息风,止痉定惊;地龙清热平肝,息风通络,增强清热息风之力;甘草调和诸药,缓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平肝息风之效,使热退风息,惊厥自止。
2. 治支气管哮喘方
- 组成:地龙 15 克,麻黄 6 克,杏仁 10 克,黄芩 10 克,桑白皮 15 克,苏子 10 克,款冬花 10 克,甘草 6 克。
- 制法:将药材洗净,加水适量煎煮 20 - 30 分钟,取汁服用。
- 功效: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 主治: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症见喘息气急、胸闷咳嗽、咯痰不爽、痰黄黏稠、或伴有发热、恶寒、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连服 5 - 7 天为一个疗程。病情较重者,可每日服用一剂半至两剂,分 3 - 4 次服用。
- 方解:麻黄宣肺平喘,解表散邪;杏仁降利肺气,止咳平喘;桑白皮、黄芩清热泻肺平喘;苏子、款冬花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地龙清热平喘,通络解痉;甘草调和诸药,止咳化痰。全方共奏宣肺平喘、清热化痰之效,使肺气宣畅,喘咳自平。
3. 治高血压方
- 组成:地龙 10 克,夏枯草 15 克,菊花 10 克,决明子 15 克,钩藤 15 克,牛膝 10 克,则泻 10 克,生地黄 15 克,甘草 6 克。
- 制法:将诸药洗净,浸泡 30 分钟后,煎煮 30 分钟左右,取汁饮用。
- 功效:平肝潜阳,清热泻火,利水降压。
- 主治: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症见头痛眩晕、耳鸣目胀、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饭后各一次,连续服用 1 - 2 个月为一个疗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用药。
- 方解:夏枯草、菊花、决明子清肝泻火,明目降压;钩藤平肝息风,清热降压;地龙清热平肝,通络降压;牛膝引血下行,补益肝肾,降压利水;泽泻利水渗湿,降血脂,助降压;生地黄滋阴清热,凉血养血;甘草调和诸药,缓和药性。全方配伍,共奏平肝潜阳、清热泻火、利水降压之效,使肝阳得平,血压得降。
4. 治风湿性关节炎方
- 组成:地龙 15 克,秦艽 10 克,独活 10 克,防风 10 克,桂枝 6 克,当归 10 克,川芎 10 克,赤芍 10 克,生地黄 15 克,甘草 6 克。
- 制法:将药材洗净,加水煎煮 30 分钟左右,取汁服用。
-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活血止痛。
- 主治: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恶风畏寒、肢体麻木、舌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濡缓等。
-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可连服 10 - 15 天为一个疗程,休息 3 - 5 天后,根据病情可继续服用下一个疗程。
- 方解:秦艽、独活、防风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桂枝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地龙通经活络,搜风剔邪;生地黄滋阴养血,既防诸药温燥伤阴,又有扶正祛邪之意;甘草调和诸药,调和药性,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活血止痛之效,使风湿除,经络通,疼痛止。
5. 治中风后遗症方
- 组成:地龙 15 克,黄芪 30 克,当归 10 克,川芎 10 克,桃仁 10 克,红花 6 克,赤芍 10 克,地龙 15 克,牛膝 10 克,桑枝 15 克,桂枝 6 克,甘草 6 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