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 用途:主治肺热喘咳,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方中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为君药;地骨皮助桑白皮泻肺中伏火,且退虚热,为臣药;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培土生金,以扶肺气,且可防桑白皮、地骨皮之寒凉伤胃,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之功。
2. 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 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
-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
- 用途:用于治疗全身水肿,腹胀,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方中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水消肿;茯苓皮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大腹皮行气导滞,利水消肿;生姜皮辛散水饮;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五药合用,共奏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效,使气化水行,脾健湿运,肿满自消。
3. 桑白皮汤(《景岳全书》)
- 组成: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各八份。
- 用法:水二钟,煎八分,温服。
- 用途:适用于肺经热盛,喘嗽痰多等症。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黄芩、黄连、山栀苦寒泻火,清泻三焦之热;贝母、杏仁、苏子、半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全方清热泻火,化痰平喘,对于肺热壅盛、痰热内结导致的咳嗽气喘、咳痰黄稠、胸闷气促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4.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 组成:葶苈子(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 用法: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 用途:原方用于治疗肺痈喘不得卧及支饮不得息等症。在临床应用中,常与桑白皮配伍,以增强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力。对于肺热壅盛、肺气闭阻之喘咳实症,以及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等症,有较好的疗效。桑白皮与葶苈子相伍,一清一降,使肺气得以通利,水饮得以排出,大枣则可缓和药性,顾护脾胃。
5. 华盖散(《博济方》)
- 组成:紫苏子(炒)、赤茯苓(去皮)、桑白皮(炙)、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炒)各一两,麻黄(去根节)、甘草(炙)各半两。
-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 用途:主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牙齿有声。方中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平喘;桑白皮泻肺利水,止咳平喘;紫苏子降气化痰;陈皮理气燥湿化痰;赤茯苓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下气平喘之效,对于风寒袭肺、肺气不宣之咳嗽气喘有显着疗效,桑白皮在其中起到了协助麻黄、杏仁等药平喘止咳,又能防肺气闭郁化热之作用。
6. 清肺饮(《证治汇补》)
- 组成:茯苓、黄芩、桑白皮、麦冬、车前子、山栀、木通各等份。
- 用法:上药锉碎,水煎服。
- 用途:用于治疗热在上焦气分,渴而小便闭涩不利。方中桑白皮清泻肺热,通调水道;黄芩、山栀清热泻火,直折上焦之热;麦冬养阴润肺,清热生津;茯苓、车前子、木通利水通淋,导热下行。全方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使肺热得清,水道通利,津液得生,对于热邪伤肺、气化不利所致的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桑白皮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清热利水作用,为调节肺与水道功能的关键药物之一。
7. 桑白皮粥
- 组成:桑白皮 15 克(鲜品加倍),粳米 50 克,冰糖适量。
- 用法:先将桑白皮加水 200 毫升,煎至 100 毫升,去渣留汁,入粳米、冰糖,再加水 400 毫升左右,煮至米花粥稠为度。每日 2 次,温热服食。
- 用途:适用于肺热咳嗽、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症。桑白皮粥通过食疗的方式,既能发挥桑白皮的药用功效,又易于被患者接受,尤其是对于病情较轻或慢性疾病的调养具有一定作用。其清热利水、止咳平喘的作用,可帮助缓解肺热咳嗽之咳痰不爽、呼吸不畅,以及水肿患者的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症状,长期食用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理。
8. 桑白皮洗剂
- 组成:桑白皮 30 克,苦参 30 克,黄柏 30 克,地肤子 30 克,蛇床子 30 克,白矾 15 克。
-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 30 分钟,去渣取汁,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每日 2 - 3 次。
- 用途: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方中桑白皮性寒,能清热燥湿,与苦参、黄柏、地肤子、蛇床子等药配伍,增强了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白矾外用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通过熏洗的方式,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病变部位,起到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作用,有效缓解皮肤瘙痒、红肿、渗出等症状,促进皮肤炎症的消退和愈合,对于多种因湿热蕴结于皮肤所致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