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肠缠藤癌:桃花汤合地榆散,针药并施断枯藤
深秋的晨雾裹着寒意钻进医馆窗棂,后院那株老葡萄藤枯得只剩褐黑色枝干,缠缠绕绕攀在竹架上,像一堆乱麻。张仲景正蹲在藤下翻看医案,忽然抬头对我道:“你瞧这枯藤,盘结如绳,入地三尺——人肠中若生此‘藤’,便是‘缠藤癌’,初如细藤附壁,久则盘肠成结,溃则便血如漆。”
话音刚落,药童扶进一位老妪,面色惨白如纸,双手按着小腹不住呻吟,裤脚沾着暗红血渍。“先生,”她声音抖得像秋风中的枯叶,“肠子像被老藤勒着疼,拉出来的屎带血,黏糊糊的,西医说是‘直肠癌’,说这瘤子长得像菜花……”
仲景掀开她的衣襟,在脐下三寸处轻轻按压,老妪疼得蜷缩起来,指尖触及一处硬块,形状不规则,像攥着一团缠紧的线。“舌紫暗如猪肝,苔薄黄带腻,脉沉涩如捻藤,”仲景收回手,“此乃肠中瘀毒与湿热缠结,初为‘肠痈’,久成‘藤癌’——你后院那枯藤,便是它的模样。”
我翻开她的肠镜报告:直肠距肛缘6cm处可见菜花样肿物,质硬,触之易出血,病理提示“中分化腺癌”,伴溃疡形成。这“菜花样肿物”与仲景描述的“藤癌盘结”竟毫无二致,而便血、腹痛等症状,恰如枯藤勒破泥土,渗出血水。
一、肠痈与藤癌:从“浅缠”到“深结”的病理递进
仲景引我到后院,指着那株枯藤:“你看这藤,初长时细如丝线,附在竹架上(如肠息肉);再长便分枝盘绕,勒进竹架里(如癌肿浸润肠壁);深秋枯了,藤身变硬,还会钻进土里生根(如肿瘤转移)。”他折断一根枯枝,断面露出细密的纤维,“这纤维就像癌肿的血管,缠到哪里,根就扎到哪里。”
他取来两卷竹简,一卷画着“肠痈”:肠壁红肿,有一处溃疡,渗液如脓;另一卷画着“藤癌”:肠腔被条索状肿物缠绕,管腔狭窄如缝,肿物表面溃烂,渗血如珠。“肠痈是湿热聚成脓,好比藤上生霉;藤癌是瘀毒凝成结,好比藤枯成坚——二者都是‘肠间不畅’,但藤癌的‘缠’更深、‘结’更硬,需用‘断藤、拔根’之法。”
现代医学的病理研究印证了这一点:直肠腺瘤性息肉(类似“细藤附壁”)是直肠癌的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切除,5-10年内癌变率可达30%;而癌细胞一旦突破黏膜层,会像藤蔓一样侵犯肌层、浆膜层,甚至通过淋巴、血液转移(“入地生根”),这与仲景“藤癌盘结”的描述完全契合。
二、经方核心:桃花汤合地榆散,涩肠止血断藤根
仲景回到案前,铺开两副药方:一副是赤石脂、干姜、粳米,色如桃花;另一副是地榆、槐花、黄连,气带苦寒。“此二方,一涩一清,专治藤癌便血腹痛。”他指着桃花汤,“赤石脂性涩,能黏合肠壁溃烂处,如胶封裂缝;干姜温肠,粳米养胃,防涩药太过。”又指向地榆散,“地榆、槐花凉血止血,如冰水浇燃藤;黄连清热燥湿,断藤之‘养分’。”
(一)方剂解析与现代应用
1. 桃花汤(固涩止血,护肠壁)
- 组成:赤石脂30g(一半入煎,一半研末冲服,君药,涩肠止血,其主要成分为硅酸铝,能吸附肠黏膜渗出物,保护创面)、干姜6g(臣药,温中散寒,抑制肠道过度蠕动)、粳米30g(佐使药,养胃和中,提供能量)。
- 仲景用法: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赤石脂末冲服,能直接附着在肠壁溃烂处,如撒药粉止血。”
- 现代应用:对直肠癌便血甚者,将赤石脂末增至每次6g,随汤送服,其吸附作用可减少出血;若阳虚明显(畏寒、便溏),加附子6g(先煎),温阳固涩。
2. 地榆散(清热凉血,攻癌毒)
- 组成:地榆炭15g(君药,凉血止血,地榆皂苷能收缩血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槐花炭12g(臣药,协同止血,含鞣质可保护肠黏膜)、黄连6g(佐药,清热燥湿,杀灭肠道致病菌)、黄芩9g(佐药,清热解毒,抗炎消肿)、栀子9g(使药,泻火凉血,促进毒素排出)。
- 仲景加减:“藤癌盘结坚硬者,加三棱10g、莪术10g,破瘀散结;腹痛甚者,加白芍15g、甘草6g,缓急止痛。”
- 现代应用:对湿热明显(便黏、苔黄腻)者,加白头翁15g、秦皮10g,增强抗肠道肿瘤作用;对放疗后放射性肠炎,加马齿苋30g,减轻黏膜损伤。
3. 合方要义
“先用地榆散清湿热、攻癌毒三日,”仲景写下医嘱,“待便血减少,再用桃花汤合地榆散,一攻一守,如先剪藤、再止血。”临床证实,这种“清后涩”的方案,既能控制出血,又能抑制癌肿发展,尤其适合中晚期直肠癌无法手术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