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评估需要专业的技术和大量的数据支持,成本较高且耗时长,部分开发项目可能因赶进度而简化评估流程。环保型施工技术和材料往往成本较高,开发企业可能因经济利益而不愿意采用。监管工作面临人员和技术不足的问题,难以做到全面细致的监管。而且,推广节能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运营者可能因成本问题而积极性不高。环保宣传活动虽然能够提高部分人的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开发者、运营者和使用者可能因各种原因难以将环保理念真正贯彻到行动中。
尽管在环保道路上不断面临各种复杂且棘手的新挑战,香菱和行秋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不懈努力,持续为应对环保挑战而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在环保征程中前行,为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守护美丽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努力应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关问题的同时,香菱和行秋又面临了新的环保挑战——城市露天矿山开采的生态破坏与修复难题。城市周边的露天矿山开采活动,虽然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但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大规模的山体开挖导致植被毁坏、水土流失加剧,大量的矿渣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还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外,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气和废水对周边的空气、土壤和水体造成了污染,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他们深入城市周边的多个露天矿山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以及目前面临的修复难题。发现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是技术难题,不同类型的矿山破坏情况各异,需要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技术,如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需要根据山体坡度、土壤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植被恢复和坡面防护技术,但目前相关技术的研发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其次是资金问题,矿山生态修复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用于植被恢复、土地复垦、污染治理等方面,然而矿山企业由于经营压力或缺乏环保意识,往往不愿承担修复责任,政府财政资金又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作。再者,监管力度不足,相关部门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破坏行为监管不够严格,对违规开采和未按要求进行生态修复的企业处罚力度不够,导致矿山生态破坏问题屡禁不止。
香菱和行秋积极与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以及矿山企业沟通协作,共同探寻解决方案。推动政府加强对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支持,鼓励科研机构与高校开展联合攻关,针对不同类型的矿山生态破坏问题研发实用、高效的修复技术。建立健全矿山生态修复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要求矿山企业在开采前缴纳足额的生态修复保证金,确保在开采结束后有足够资金用于生态修复;另一方面,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通过给予政策优惠,如土地使用优惠、税收减免等,吸引企业投资生态修复项目,同时探索将生态修复与后续的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模式,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加强对矿山开采活动的监管,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准入制度,对新的矿山开采项目进行严格审批,要求必须具备完善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方案;加强对在采矿山的日常巡查,严厉打击违规开采行为,对未按要求进行生态修复的企业依法进行重罚。此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矿山企业和周边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让企业认识到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监督矿山开采和生态修复工作。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技术研发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大量的实验验证,短期内难以迅速应用于矿山生态修复实践。矿山企业对缴纳高额的生态修复保证金存在抵触情绪,部分企业可能会因资金压力而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甚至出现逃避缴纳的情况。社会资本对参与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仍持谨慎态度,尽管有政策优惠,但生态修复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长,且存在一定风险,导致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监管工作面临人员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难以做到对所有矿山的全方位、实时监管。而且,宣传教育活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和居民的环保意识,但在实际利益面前,部分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改变仍然有限。
就在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难题艰难推进时,农村水产养殖的水体污染与生态失衡问题也日益凸显。随着农村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高密度养殖导致水体中饲料残渣、鱼类排泄物等有机物大量积累,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过度繁殖,水质恶化。此外,部分养殖户为了预防和治疗鱼病,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和消毒剂,这些化学物质残留在水体中,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而且,一些地方为了扩大养殖面积,盲目填占湿地、围湖造塘,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