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王夫人叫人端了桂圆汤,让他喝了几口,渐渐定了神。
王夫人等人放心了,也没责怪麝月,只叫人仍把那玉交给宝钗,给宝玉戴上。
想起那和尚来,这玉不知道是从哪里找来的,也真古怪。怎么一会儿要银子,一会儿又不见了,难道是神仙不成?
宝钗说:
“说起那和尚的行踪,去得也奇怪,这玉不是找来的。
之前丢的时候,肯定是那和尚取走的。”
王夫人说:
“玉在家里,他怎么能取走呢?”
宝钗说:
“既然能送来,就能取走。”
袭人、麝月说:
“那年丢了玉,林大爷测了个字,后来二奶奶过门后,我还告诉过二奶奶,说测的那字是什么‘赏’字。
二奶奶还记得吗?”
宝钗想了想,说道:
“是了!你们说测的是到当铺里找,如今才明白,竟是个和尚的‘尚’字在上头,可不是和尚取了去的么?”
王夫人说:
“那和尚本来就古怪。
那年宝玉生病的时候,那和尚来说我们家有宝贝能解病,说的就是这块玉了。
他既然知道,这玉肯定有些来历。
况且你女婿生下来就嘴里含着这块玉。
古往今来,你们听说过有第二个这样的吗?
只是不知道这玉到底是怎么回事,就连咱们这个宝玉也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病也是因为这块玉,好也是因为这块玉,生也是因为这块玉……”
说到这儿,忽然停住了,不免又流下泪来。
宝玉听了,心里也明白,又想起死去时的事,更觉得有缘由,只是不说话,心里细细地回忆。
这时,惜春便说:
“那年丢玉,还请妙玉请过仙,说是‘青埂峰下倚古松’,还有什么‘入我门来一笑逢’的话。
想来‘入我门’三字很有讲究。
佛教的法门最大,只怕二哥进不去。”
宝玉听了,又冷笑几声。宝钗听了,不知不觉皱起眉头,发起呆来。
尤氏说:
“就你一说,又是佛门了。
你出家的念头还没死吗?”
惜春笑道:
“不瞒嫂子说,我早就吃素了。”
王夫人说:
“好孩子,阿弥陀佛!
这个念头可不能有。”
惜春听了,也不说话。
宝玉想到“青灯古佛前”的诗句,不禁连连叹气。
忽然又想起“一床席、一枝花”的诗句,用眼睛看着袭人,不觉又流下泪来。
众人见他一会儿笑一会儿悲,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当是他的旧病又犯了。
哪知道宝玉触景生情,竟把偷看册上的诗句都牢牢记住了,只是不说出来,心中早有了自己的想法,暂且不提。
且说众人见宝玉死去又复生,精神清爽,再加上连日服药,一天比一天好,渐渐恢复了健康。
贾政见宝玉已经好了,现在守孝期间没什么事,想起贾赦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遇赦,老太太的灵柩长时间停在寺里,始终不放心,想要扶柩回南方安葬,便叫了贾琏来商量。
贾琏便说:
“老爷想得很对。
如今趁着守孝,办了这件大事再好不过。
将来老爷守孝期满,恐怕又不能这么顺遂心意了。
只是我父亲不在家,侄儿又不敢擅自做主。
老爷的主意固然好,只是这件事也得花好几千银子。
衙门里追查赃物,那是再也追不出来了。”
贾政说:
“我的主意已定,就因为大爷不在家,才叫你来商量商量该怎么办。
你是不能出门的,现在这里也没别人,我想着好几口棺材都要带回去,一个人怎么照应得过来呢?
我想把蓉哥儿带上,况且他媳妇的棺材也在里头。
还有你林妹妹的,那是老太太的遗言,说要跟着老太太一块儿回去。
我想这笔银子,只好在别处挪借几千两,应该也就够了。”
贾琏说:
“如今人情淡薄得很。老爷您又在守孝;
我们老爷又在外面。一时间想要借银子怕是借不出来,只好拿房地文书出去抵押了。”
贾政说:
“住的房子是官府盖的,动不得。”
贾琏说:
“住房确实不能动。
外头还有几处房子,可以卖掉,等老爷官复原职后再赎回来,也可以。
将来我父亲回来了,要是也能再次被起用,也好赎回来。
只是老爷年纪这么大了,还要辛苦这一趟,侄儿们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贾政说:
“老太太的事,本就该如此。
只要你在家小心谨慎些,稳住局面就好。”
贾琏说:
“老爷尽管放心,侄儿虽然糊涂,却也断不敢不认真办理。况且老爷回南方,肯定要多带些人去,留下的人也有限,这点费用,还能应付得过来。
就是老爷路上可能会缺些钱,必定会经过赖尚荣的地方,也可以叫他出点力。”
贾政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