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告知总理房,每个教戏的师傅给八两银子,让他们自行安排去留。
把梨香院的所有物品,都清查登记造册,妥善收管,还派人值夜看守。
把十二个女孩子叫到面前仔细询问,结果有一多半不愿意回家的:
有的说父母虽然还在,但父母就靠卖自己来赚钱,这一回去还会被他们卖掉;
有的说父母已经去世了,或者是被叔伯兄弟给卖了;
有的说没有可以投靠的人;
有的说留恋府里的恩情舍不得离开。
愿意回去的只有四五个人。
王夫人听了,也只好把她们留下。
让那四五个人都由她们的干娘领回家去,只等她们的亲生父母来领人;
把不愿意回去的分散到园子里使唤。
贾母就把文官留下来自己使唤,把演正旦的芳官指派给了宝玉。
把演小旦的蕊官送给了薛宝钗,把演小生的藕官指派给了林黛玉。
把演大花脸的葵官送给了史湘云,把演小花脸的荳官送给了薛宝琴,把演老外的艾官给了贾探春,尤氏则要了演老旦的茄官。
当时,这些女孩子都有了各自的归属,就像倦鸟出笼一样,每天在园子里玩耍嬉戏。
大家都知道她们不会做针线活,也不习惯干活,所以都不太责备她们。
其中或许有一两个懂事的,担心将来没有一技之长难以应对生活,也就把原本学的戏技丢开,开始学起针线、纺织、女工等各种事务。
有一天,朝廷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贾母等人在五更天就出发了,先到临时休息的地方吃了些点心小吃,然后进入朝中。
早膳结束后,才退回到休息的地方;
用过早饭,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又再次进入朝中;
等到中午和晚上两次祭祀结束,才回到休息的地方歇息;
用过晚饭,才回到家中。
凑巧的是,这个临时休息的地方是一个大官的家庙,由尼姑们在这里修行,房屋非常多,也十分干净整洁。
东西两个院子,荣国府租下了东院,北静王府租下了西院。
太妃和少妃们每天休息的时候,看到贾母等人在东院,彼此一同出入,相互之间都能有个照应。外面这些琐碎的事情,就不用详细说了。
再说大观园里,因为贾母、王夫人天天不在家,而且送灵要一个月后才回来,各个丫鬟、婆子们都有了空闲时间,大多在园子里游玩。
又把梨香院里服侍的婆子们全都撤了回来,分散在园子里听候差遣,这样一来,园子里感觉又多了几十个人。
因为文官等这一群人,有的心性高傲,有的仗着势力欺压下人,有的挑挑拣拣衣服和食物,有的说话尖酸刻薄,总之不安分守规矩的人占多数。
因此,那些婆子们心里都满是怨恨,只是嘴上不敢和她们争论。
如今戏班子解散了,大家都如了愿,有的就不再管以前的事了,有的人心胸狭窄,还记着以前的仇怨。
因为把这些人都分到了各个房里名下,那些婆子们也不敢再来招惹她们。
恰巧这一天是清明节,贾琏已经备好了每年惯例的祭祀用品,带着贾环、贾琮、贾兰三个人前往铁槛寺去祭奠祖先的灵柩、烧纸钱。
宁国府的贾蓉也和族里的几个人各自准备祭祀物品前去祭祀。
因为宝玉的病还没有完全好,所以没有去。
饭后,宝玉觉得有些困倦,袭人就说:
“天气这么好,你出去逛逛吧,省得放下粥碗就睡觉,食物积在心里不消化。”
宝玉听了,只好拄着一根拐杖,趿拉着鞋,走出了院子。
因为最近把园子分给了婆子们管理,各自负责不同的事务,都在忙碌的时候,有的在修剪竹子,有的在给树培土,有的在栽花,有的在种豆,池塘里还有驾船的婆子们在清理淤泥、种植莲藕。
香菱、湘云、宝琴和一些丫鬟们都坐在山石上,看着她们干活取乐。
宝玉也慢慢地走了过来。湘云看到他来了,连忙笑着说:
“快把这船划出去,他们是来接林妹妹的。”
众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宝玉红了脸,也笑着说:
“人家生着病呢,谁像你是故意打趣的!
你还这样形容着取笑人。”
湘云笑着说:
“她的病也跟别人不一样,本来就招人笑话,反倒说起别人来了。”
说着,宝玉便也坐了下来,看着众人忙忙碌碌了一阵。湘云接着说:
“这里有风,石头上又凉,坐一会儿就走吧。”
宝玉本来也正想去看望林黛玉,就起身拄着拐杖,告别了她们,从沁芳桥一带的堤岸上走过来。
只见柳树垂下如金线般的枝条,桃花盛开似灿烂的丹霞。
在山石的后面,有一株很大的杏树,花朵已经全部落尽,叶子茂密,一片翠绿,上面已经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子。
宝玉心里想着:
“才病了几天,竟然就错过了杏花盛开的时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