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李乡绅膝下无儿,只有一位千金小姐。
这小姐芳名叫作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贾母忙道:“怪道叫作《凤求鸾》。
不用说,我已猜着了,自然是这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了。”
女先儿笑道:“老祖宗原来听过这一回书。”
众人都道:“老太太什么没听过!
便没听过,也猜着了。”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
把人家女儿说得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得连影儿也没有了。
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
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
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
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
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
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
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
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
贾母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
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
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
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
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
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连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
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得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她们一来,就忙叫歇了。”
李、薛二人都笑说:“这正是大家的规矩,连我们家也没这些杂话给孩子们听见。”
凤姐儿走上来斟酒笑道:“罢,罢!
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
这一回就叫作《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那观灯看戏的人。
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一杯酒,看两出戏之后,再从昨朝话言掰起,如何?”
她一面斟酒,一面笑说,未曾说完,众人俱已笑倒。
两个女先生也笑个不住,都说:“奶奶好刚口。
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了。”
薛姨妈笑道:“你少兴头些!
外头有人,比不得往常。”
凤姐儿笑道:“外头的只有一位珍大爷。
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淘了这么大。
这几年因做了亲,我如今立了多少规矩了。
便不是从小儿的兄妹,便以伯叔论,那《二十四孝》上‘斑衣戏彩’,他们不能来‘戏彩’,引老祖宗笑一笑,我这里好容易引得老祖宗笑了一笑,多吃了一点东西,大家喜欢,都该谢我才是,难道反笑话我不成?”
贾母笑道:“可是这两日我竟没有痛痛的笑一场,倒是亏她,才一路笑得我心里痛快了些,我再吃一钟酒。”
吃着酒,又命宝玉:“也敬你姐姐一杯。”
凤姐儿笑道:“不用他敬,我讨老祖宗的寿罢。”
说着,便将贾母的杯拿起来,将半杯剩酒吃了,将杯递与丫鬟,另将温水浸的杯换了一个上来。
于是各席上的杯都撤去,另将温水浸着待换的杯斟了新酒上来,然后归坐。
女先生回说:“老祖宗不听这书,或者弹一套曲子听听罢。”
贾母便说道:“你们两个对一套《将军令》罢。”
二人听说,忙和弦按调拨弄起来。
贾母因问:“天有几更了?”
众婆子忙回:“三更了。”
贾母道:“怪道寒浸浸起来。”
早有丫鬟拿了添换的衣裳送来。
王夫人起身笑说道:“老太太不如挪进暖阁里地炕上,倒也罢了。
这二位亲戚也不是外人,我们陪着就是了。”
贾母听说,笑道:“既这样说,不如大家都挪进去,岂不暖和?”
王夫人道:“恐里头坐不下。”
贾母笑道:“我有道理。
如今也不用这些桌子,只用两三张并起来,大家坐在一处挤着,又亲香,又暖和。”
众人都道:“这才有趣。”
说着,便起了席。
众媳妇忙撤去残席,里面直顺并了三张大桌,另又添换了果馔摆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