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一边说着一边走出来,到暖阁前上了轿。
尤氏等人闪到屏风后面,小厮们才领着轿夫,抬起轿子出了大门。
尤氏也跟着邢夫人等人一起到了荣国府。
这边轿子出了大门,在这条街上。
东边一排整齐地排列着宁国公的仪仗执事和乐器。
西边一排则排列着荣国公的仪仗执事和乐器。
来往的行人都退到一旁,不从这里经过。
不一会儿就到了荣国府,也是大门、正厅一路直开到底。
如今不在暖阁下轿了,过了大厅,就转弯向西,到贾母这边的正厅前下轿。
众人簇拥着贾母一起到了贾母的正室中,里面也是铺着锦褥、摆着绣屏,焕然一新。
正中间的火盆里焚烧着松柏香和百合草。
贾母坐下后。
老嬷嬷来回禀:“老太太们来行礼了。”
贾母急忙又起身要去迎接。
只见两三个老妯娌已经进来了。
大家互相挽着手,笑着寒暄了一会儿,推让了一番。
喝完茶后。
贾母只把她们送到内仪门就回来了,回到正座上。
贾敬、贾赦等人领着众子弟进来。
贾母笑着说:“一年到头难为你们了,就不行礼了吧。”
一边说着,一边男的站成一起,女的站成一起,一批一批地都行过了礼。
左右两旁摆下交椅,然后又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归座受礼。
两府的男男女女、小厮丫鬟,也按照差役的上、中、下等级行了礼。
之后散发押岁钱、荷包和金银锞子。
又摆上了合欢宴。
男的在东边,女的在西边归座。
献上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后。
贾母起身到内间去更衣,众人才各自散去。
那天晚上,各处的佛堂和灶王前都焚香上供。
王夫人正房的院子里设着天地纸马香供。
大观园的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边一溜高照灯,各处都有路灯。
上上下下的人都打扮得花团锦簇。
一整夜人声嘈杂,欢声笑语不断,爆竹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到了第二天五更天。
贾母等人又按照品级盛装打扮,摆上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同时祝贺元春的生日。
参加完宴会回来后,又到宁国府祭祀了列祖列宗,才回到家。
接受完行礼后,就换了衣服休息。
所有来贺节的亲友一概不见,只和薛姨妈、李婶二人聊天解闷。
或者和宝玉、宝琴、宝钗、黛玉等姊妹们一起下围棋、抹牌做游戏。
王夫人和凤姐天天忙着请人吃年酒,那边厅上和院子里都是唱戏摆酒席。
亲友们络绎不绝,一直忙了七八天,才结束。
很快元宵节又快到了,宁国府和荣国府都张灯结彩。
十一日是贾赦请贾母等人。
第二天贾珍又请,贾母都去随便玩了半天。
王夫人和凤姐儿连日被人请去吃年酒,多得数不清。
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贾母就在大花厅上吩咐摆上几桌酒席。
请来一班小戏,挂满了各色漂亮的灯笼。
带领着荣国府、宁国府的各子侄、孙男、孙媳等举行家宴。
贾敬向来不喝酒,也没去请他,在十七日祖祀结束后,他就又出城去修养了。
就算这几天在家,也是在净室里静静地待着,一概不闻不问,这里就不多说了。
贾赦稍微领了点贾母的赏赐,也就告辞走了。
贾母知道他在这里大家都不方便,也就随他去了。
贾赦回到家后,和众门客一起赏灯吃酒,自然是笙歌悦耳,满眼锦绣。
过得轻松愉快,和这边又是不同的情景。
这边贾母的花厅上,一共摆了十来桌酒席。
每一桌旁边都设着一个小几,几上摆放着炉瓶三事,焚烧着皇上赏赐的百合宫香。
又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的点缀着山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里面都是新鲜的花卉。
还有小洋漆茶盘,里面放着旧窑烧制的茶杯和十锦小茶吊,泡着上等的名茶。
所有的装饰都是一色的紫檀透雕,镶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以及草字诗词的璎珞。
原来绣这璎珞的是一个姑苏女子,名叫慧娘。
因为她也是出身书香宦门之家,原本精通书画。
只是偶然绣一两件针线活当作消遣,并不是用来在市面上售卖的东西。
凡是这屏上所绣的花卉,都是仿照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
所以它的格式和配色都很文雅,本来就不是那些一味追求浓艳的普通工匠作品能比的。
每一枝花旁边,都用古人描写这种花的旧句,有的是诗,有的是歌,各不相同。
都是用黑绒绣出草字来,而且字迹的勾踢、转折、轻重、连断,都和毛笔写的草书没有差别。
也不像市面上绣品的字迹那样刻板生硬得让人讨厌。
她不依靠这门技艺来获利,所以虽然天下人都知道她的绣品,但是得到的人很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