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都拍手哈哈大笑起来。
贾母笑骂道:
“小蹄子们,还不赶紧搀起来!”
“就知道站着笑。”
说话时,刘姥姥已经爬起来了,自己也笑了,说道:
“刚夸口就打脸了。”
贾母问她:
“有没有扭到腰?”
“叫丫头们给你捶一捶。”
刘姥姥说道:
“哪有那么娇贵。”
“哪一天不摔个两下子,都要捶的话,那还得了。”
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人进来坐下。
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给贾母奉上。
王夫人说道:
“我们不喝茶,姑娘不用倒了。”
林黛玉听了,就让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刘姥姥见窗下案上摆着笔砚,书架上堆满了书,就说道:
“这肯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
贾母笑着指着黛玉说道:
“这是我外孙女儿的屋子。”
刘姥姥仔细打量了林黛玉一番,才笑着说道:
“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上等的书房还好。”
贾母问道:
“宝玉怎么不见?”
众丫头回答说:
“在池子里的船上呢。”
贾母说道:
“谁又预备下船了?”
李纨赶紧回话:
“才开楼拿高几,我怕老太太高兴,就预备下了。”
贾母听了,正要说话,有人回道:
“姨太太来了。”
贾母等人刚站起来,就见薛姨妈进来了,一边坐下一边笑着说道:
“今儿老太太高兴,这么早就来了。”
贾母笑着说道:
“我才说来得晚的要罚,没想到姨太太就来晚了。”
说笑了一会儿,贾母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就和王夫人说道:
“这纱刚糊上好看,时间长了就不翠绿了。”
“这院子里又没有桃杏树,竹子已经是绿的,再用绿纱糊上就不搭配了。”
“我记得咱们以前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
“明儿给她把这窗上的换了。”
凤姐儿赶忙说道:
“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
“有各样折枝花样的,有流云卍福花样的,有百蝶穿花花样的,颜色又鲜艳,纱又轻软,我都没见过这样的。”
“拿了两匹出来,做两床绵纱被,肯定好。”
贾母听了笑着说道:
“呸!人人都说你见多识广,连这个纱都不认得,还敢说嘴!”
薛姨妈等人都笑着说道:
“凭她见过多少,哪敢和老太太比。”
“老太太何不教教她,我们也听听。”
凤姐儿也笑着说道:
“好祖宗,教教我吧。”
贾母笑着对薛姨妈众人说道:
“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
“怪不得她认成蝉翼纱,是有点像,不知道的都认成蝉翼纱。”
“正经名字叫‘软烟罗’。”
凤姐儿说道:
“这名字也好听。”
“只是我这么大了,纱罗也见过几百样,从没听过这个名儿。”
贾母笑着说道:
“你才活了多大,见过几样稀罕东西,就说嘴。”
“那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要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看着就像烟雾一样,所以叫‘软烟罗’。”
“那银红的又叫‘霞影纱’。如今宫里用的府纱也没有这么软厚轻密的了。”
薛姨妈笑着说道:
“别说凤丫头没见过,连我也没听说过。”
凤姐儿一边说话,早让人取了一匹来。
贾母说道:
“可不是这个,以前原不过是糊窗屉,后来我们拿这个做被、做帐子试试,也挺好。”
“明儿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给她糊窗子。”
凤姐答应着。众人都看了,称赞不已。
刘姥姥也眯着眼看个不停,念着佛说道:
“我们想拿它做衣裳都不行,你们却拿着糊窗子,多可惜!”
贾母说道:
“倒是做衣裳不好看。”
凤姐忙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大红绵纱袄子襟儿拉出来,给贾母、薛姨妈看,说道:
“看我的这袄儿。”
贾母、薛姨妈都说道:
“这也是上好的了,如今宫里做的,竟比不上这个。”
凤姐儿说道:
“这薄片子,还说是宫里用的,竟连官用的也比不上。”
贾母说道:
“再找找,只怕还有青的。”
“要是有,都拿出来,送两匹给刘亲家,再做一个帐子我挂,剩下的添上里子,做些夹背心给丫头们穿,别白白放着霉坏了。”
凤姐赶忙答应,让人送去。
贾母起身笑着说道:
“这屋里窄,再到别处逛逛。”
刘姥姥念着佛说道:
“人人都说大户人家住大房。”
“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气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