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坚持,便是六年。当我走出《千字文》的时候,没有“矩步引领”,无法“俯仰廊庙”,内心充满的是地地道道的、对自己“孤陋寡闻”的认知,无奈之下也只能“愚蒙等诮”了。六年的时间匆匆而逝,每当看到当今社会,视频、音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感觉到孩子们对文字的感知与认知能力在不断地下降,笔者陡然感觉自己的肩头还有一份责任。但由于笔者的能力确实有限,文中可能存在疏漏或是谬误,感觉不胜惶恐,只能等待后续不断的学习和有识之士的深入探讨了。
笔者案头用作解读的青灯终将熄灭,但文字、文学、文化、文明传承的火炬永不黯淡。这近六年的探索,不过是触摸中华文字、文学到了冰山一角,至于文化内涵,所知不足九牛一毛,深感惭愧。那些尚未参透的玄机,那些等待破译的文化密码,还需要更多同道中人砥砺前行。当笔者放下笔墨,重新审视这部蒙学经典,会发现它既是终点更是起点——这里埋藏着通往过去的钥匙,也孕育着面向未来的可能。或许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真正的思者永远在途中。今天,就让笔者以谦卑之心结暂停 《千字文》的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但在中华古老的文字森林里,文学土壤里,文化的大地上,还有无数的知识等待我们后来的人们去探究。
笔者便以此为记。记载下《千字文》的耀世光芒,记载下周兴嗣的博学多才,也窥见自己的孤陋寡闻。
兴嗣遗千字,万言剖解难。
灯枯穷皓首,墨尽黯阑干。
执笔惭学浅,解字愧才单。
文成同鱼目,回首长汗颜。
喜欢陪孩子共读千字文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陪孩子共读千字文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