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修饰义引申为对事物进行整治、治理,使其达到良好状态。贾谊《过秦论》:“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兴建、修筑等相关意义。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后来,人们自身的琢磨也是一种修炼,故此引申出学习、培养修炼的意思。《国语·晋语》:“修武之德。”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文字内容的整理和创作也称之为“修”,所有 又有了撰写、编纂的意思。《北史·序传》:“始末修撰,凡十六载。”有了错误要改正,所以又有了修改,改正的意思。《世说新语·自新》:“欲自修改。”作为形容词,修还有修长,高、美好的意思。
“修”还有一个异体字“修”,两字在古代会混用,但字义还是有所区别的。“修”,下部为“月”,表示和肉有关,本义为干肉的意思。《说文解字》:“修,脯也。从肉攸声。”《说文解字注》:“(修)脯也。膳夫大郑注曰。修、脯也。按此统言之。析言之则薄析曰脯。捶而施姜桂曰段修。後郑注内饔云修、锻脯也是也。曲礼疏云:脯训始,始作卽成也。修训治,治之乃成。修治之谓捶而施姜桂。经传多假修为修治字。从肉。攸声。”
“祜”,形声字,始见于金文。金文里 “祜” 字开始出现,写作 “祜”,其结构通常是左边一个 “示” 旁,右边一个 “古”;“示” 旁在古代汉字中多与祭祀、神灵、福祸等意义相关,与神灵降福等概念有关;“古” 在这里表音的同时也表意,有古老、久远的含义,暗示福泽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综合下来,其本义是福泽的意思。《说文解字》:“祜,上讳。汉安帝名也。从示,古声。” 段玉裁注:“祜者,上所覆下,如大有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里因为避汉安帝的讳没有做解释。什么叫避讳呢?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指的是在言语或书写时,遇到君主、尊长或所尊者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而要用其他方法加以回避,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所以,我们在与长辈或尊者交往中,不能直接称呼长者的名字,这和西方文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由上天的福佑这一基本意义,“祜” 引申为泛指一切带来好运、吉祥、幸福的事物或状态。比如在一些古代文献中,“祜” 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是受了祖先的 “祜”,这里的 “祜” 就不仅仅是上天的直接赐福,还包括了因祖先的庇荫等因素所带来的各种福运,如家族人丁兴旺、仕途顺利、生活富足等都可以视为 “祜” 的体现。在文化寓意方面,“祜” 也常被用来象征那些具有吉祥、美好寓意的事物。在古代的一些吉祥图案、祝福语中,“祜” 字常被使用,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指薪修祜”讲的是顺应自然,使自己的精神、家族的传承,国家的文化、文明像燃薪一样自然地延续,永远流传;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求得福泽绵长。从个体生命和精神传承的角度来看,它表达了人的生命就像油脂和柴草一样,是有限的、会枯竭的,但人所创造的思想、精神、文化等却可以像火种一样,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时代之间传递延续,不会因为个体生命的结束而消失。
“永”,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的“永”字是象形兼会意字。其字形像长长的河流形状,中间是主河道,旁边是支流;中间有几个小点,小点象征着水流,整个字描绘的是水流长远、不间断的样子,体现了 “永” 字最初的含义 —— 水流长的意思。甲骨文中还有另一种说法的“永”字是“泳”的初文。其字形解释是由“人”和双人旁“彳”及“水”组成,双人旁“彳”本是行字的左旁,有前进之意。人在水中行走,即人在水中游泳,按这个意思分析,“永”的本义指游泳的意思。后来为了与永远的“永”相区别,另外加了三点水,造了个“泳”字,用于游泳之“泳”。
《说文解字》:“永,长也,象水坙(jīng)理之长。《诗》曰:‘江之永矣。’”由水流的长远不间断,引申为时间上的长久、永恒的意思;或是表示某种状态或动作持续不断,没有尽头的意思。《诗经?小雅?白驹》: “絷之维之,以永今朝。”从空间的角度,将水流的长远延伸到空间上的距离长远。“永”作为动词,还有演唱的意思,这既可以表示时间的延长,也可以表示空间的拉长等。《尚书·盘庚上》:“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由水流的长远可以引申出深度的意思,形容程度深。如 “永怀” 一词,就是指深深的思念或长久的感怀。
“绥”,其初文是“妥”,会意字,其定型文字见于小篆时期。但“妥”在甲骨文时就已经出现了。商周时的甲骨文、金文虽写法不尽相同,但都是一只大手按压一跪着的女人,强压下的女人自然容易妥协(一说是用手安抚);到了小篆时期,加一代表丝、绳的“糸”而成“绥”字,表示用绳捆绑,比只用手按更加稳妥,更安全。并由此借指上车时挽手的绳子,以使身体平稳安全。《说文解字》:“绥,车中把也。从糸从妥。”徐锴曰:“礼:升车必正立,执绥所以安也。当从爪从安省。”《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绥字由此与“妥”分道扬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