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搏斗,年终于凭借着自身超凡的力量和顽强的斗志,成功地在过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击败并除掉了夕,让饱受折磨的百姓重获安宁。得知夕已被铲除的喜讯,欣喜若狂的百姓们纷纷迫不及待地换上崭新的衣裳,手持点燃的竹竿,兴高采烈地涌上街头,共同欢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为了铭记这段充满惊险与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人们将腊月三十的夜晚命名为“除夕”,以此象征着旧岁的终结和新年的伊始。同时,那个见证了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则被称为“过年”。而每年燃烧竹竿的传统习俗,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庆祝方式。每当竹竿被点燃,其发出的清脆爆裂声响彻云霄,不仅驱走了邪恶与阴霾,更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后来有火药制造的替代品,也就是后世的鞭炮出现后,为了纪念,人们将支撑位“爆竹”。这也是爆竹的由来。
“矢”,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的 “矢” 字,形状像一支箭,有箭头、箭杆和箭尾。在文字演变过程中,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其本义为尾部有双羽平衡的箭只的意思。《说文解字》:“矢,弓弩矢也。从入,象镝栝羽之形。”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射箭。虢季子白盘:“睗用弓彤矢其央。”由于箭杆通常是笔直的,所以由引申出了 直、笔直的意思。例如我们常说的“矢志不渝”。由直的含义进一步延伸,“矢” 又有了 端正、坚定的意思。徐渭《鞠赋》:“外容色之凋伤,实中心之永矢。”古人发誓时态度坚定,如同箭不回头,所以又引申出发誓的意思。《诗经?鄘风》“髧(dàn)彼两髦(máo),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在古代文献中,“矢” 还有陈列、呈上的意思。《诗经?大雅》“矢诗不多,维以遂歌。”与陈列的意思相关,“矢” 也有陈述的意思,用来表达把事情有条理地说出来。《尚书?大禹谟》:“皋陶矢厥谟。”
“矢”也有“矢漏”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漏”。中国古代计时器。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早期多为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得到均匀水流可置多级受水壶。但在本文中,矢并不是刻漏的意思。日本
“每”,象形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的字形从女或母,上面是 “屮”(chè)的形状,为草木的意思,这里指的应该是头饰;下面是 “母”,指的是的女子形象;综合下来,象征着女性在生育后或在某种仪式等情境下的一种装扮,本义可能与女性、生育等有一定关联。其本义是指头上戴有笄饰的成年女子。《说文解字》:“每,艹盛上出也。从屮母声。”女子及笄之后就要婚嫁,婚嫁后就会生下一个又一个孩子,由此比喻指草木茂盛。《左传》“舆人诵曰:原田每每。”在早期文献及语言发展中,由女性生育繁衍或是草木茂盛可引申出众多的意思。由 众多进一步引申出各个逐个的意思。众多的事物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所以 “每” 就有了强调个体的意味,用于指称整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每”不仅指个体,还可以指固定重复的时间。我们常说的每年、每日等。也可以指固定重复的频次频次,表示在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每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还表示常常、往往的意思。归有光《项脊轩志》“妪每次谓余曰。”
“催”,形声字,此字始见于篆文。篆文中字形由“”人“”、“崔”构成;从人,表示和人相关;从崔,声符兼表义,其本义为山高大貌,引申为泛指高大、强大的意思;综合下来,其表达的意思是促使、逼迫的意思。《说文解字》: “催,相俦也。从人,崔声。《诗》曰:‘室人交徧催我。’ ”由此可见,其本义是相敦促之意。从造字角度来看,“催” 最初有武力逼迫、强力敦促的意思。《唐韵》《集韵》《韵会》:“催,促也,迫也。本作趣,古有趣无催,催促皆後人所增。催趣同声,实一字。”在古文中,趣确实有催的意思,但后来本义消失,变成了趣味的意思。
“年矢每催”讲的是时间比象飞箭一样,不断地催促着人们前行。正如我们常说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年矢”从字面可以理解为像箭一样的光阴,也可以理解为时光的箭矢,两者只是构词上不一样,所表达大意思却是一样的。“年矢”形象地表达的是时光流逝得像飞箭一样迅速,强调时间流逝的速度极快,一去不复返,让人来不及反应。“每催”形象地表达出岁月就像一个无形的推手,不断地催促着人们前行。
这句讲的是时光象箭矢一样,飞速流逝,一往直前,永不回头。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只不过其中的短短一瞬,甚至来不及反应就已经消失在宇宙的时光之中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