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根据不同的颜色牛的称谓也有所不同,我们便进行解说一下。牷(quán):指外形纯一的牛,形容牛的体型和外貌具有匀称和美观的特点。牻(máng):指毛色黑白相间的牛,形容牛身上黑色和白色的斑纹分布均匀,产生了美丽的视觉效果。犈(quán):指脚部全黑的牛,或者指耳朵全黑的牛。形容牛的身体某一部位呈黑色,在外观上给人一种独特的特色。犥(piāo):指黄白相间的牛,也可以指苍白色的牛。形容牛身上某一部位呈现出黄色和白色的交替分布,给人一种明亮而柔和的感觉。犉(chún):指黄毛黑唇的黄牛,形容黄牛身上毛色呈黄色,而唇部则呈黑色。牰(yòu):指具有黑色眼眶的牛,形容牛眼周围的皮肤颜色呈深黑色。犡(lì):指具有白色脊背的牛,形容牛的背部呈现出白色的特征。犤(pái):指身材矮小、腿短的牛。形容牛的体型相对较小,四肢短小,但依然具有牛的力量特征。
而不同性别和特性的牛,也有不同的称谓。犃(pǒu):指公牛,即雄性牛。公牛代表着力量、勇猛和阳刚之气。牸(zì):指雌牛,即母牛。母牛象征着温顺、勤劳和母爱。犅(gāng):指公牛,即雄性牛。公牛也是力量和勇敢的象征。牤(māng):指公牛,即雄性牛。公牛通常具有更强大的体力和攻击力。牯(gǔ):指母牛,也可以指阉割过的公牛。母牛是牲畜中负重、耕作和产奶的重要角色。犆(zhí):指阉割过的牛,也可以指无生殖能力的公牛。阉牛在农耕和运输中有特殊的用途。犗(jiè):指被阉割过的牛,形容牛的性情柔和,容易被驯化和控制。犏(piān):指公黄牛和母牦牛交配所生的第一代杂种牛。犏牛具备了牦牛的耐劳和黄牛易驯的特点,但公犏牛没有生殖能力。而后面要讲的特也是对公牛的称谓。
“特”,形声字,最早见于金文。其字形由“牛”和“寺”构成;“牛”表示和牛相关,“寺”字有官署的含义,整个字的意思是官署养的牛。《说文》:“特,从牛,寺声。朴特,牛父也。”《楚辞·天问》:“焉得夫朴牛。”王逸、张揖皆云:“朴,大也。”由此可见,其本义是指体形庞大的公牛,也是成年的公牛。《玉篇》:“特,牡牛也。”后来引申为雄性兽类的泛称。《广雅》:“特,雄也。”《周礼·夏官·校人》:“凡马,特居四之一。”
因为公牛在畜群中常具有独特、突出的地位,所以 “特” 引申为单独、独特的意思。《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矣,使之特馂。”郑玄注:“使独馂也。”:由单独、独特又进一步引申为特别、特殊、不同寻常的意思。《北堂书钞》卷一五六引晋张华《博物志》:“云南郡土特寒凉,四月五月犹积雪皓然。”做一些事情有一些特别的目的,故此引申出特地,特意的意思。《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所谓“驴骡犊特”,乃是对四种牲畜的称谓。然而,此处所言的“驴骡犊特”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这特定的四种家畜。它们更广泛地涵盖了家家户户所饲养的各式各样的大型家畜。家畜,古农业社会中人们生活和生产所依赖的动物资源,但也只是那些家境较为殷实、富裕的人家,往往有能力蓄养一定数量的此类牲畜。对于古代绝大多数普普通通的农户来说,要想养活这么多的牲畜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尤其是马,在古代更是作为战略物资而为国家的重中之重。就是耕牛,也主要是地主富户才能够饲养得起的。毕竟,饲养它们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等诸多方面的投入,这种投入不是一个勉强温饱或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普通农户可以承担的。
“骇”,其繁体字为“骇”,形声字,最早出现于篆书中。在篆书中,“其字形左边为 “马” 旁,右边为 “亥”;“马” 体现出 “与马相关;“亥” 作为声符也表意,亥本指猪,这里取的猪胆小易受到惊吓的意思;综合下来,其本义是马受惊的意思。《说文解字》:“骇,惊也。从马,亥声。”由马受惊进一步引申为惊骇、惊吓的意思,用作动词,有受惊吓、使之害怕的意思。柳宗元《黔之驴》:“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后由引申为震动、惊扰的意思。《吕氏春秋》:“凡鸟之举也,去骇从不骇。”
“跃”,其繁体字为“跃”,形声字,最早见于金文。在金文字形中,由 “足” 和 “翟” 组成;“足” 表示与脚有关的动作,“翟” 本指长尾的野鸡,这里表达的是野鸡张开翅膀的样子;整个字表达的是野鸡展开翅膀,用足跳跃的意思。由此可见,其本义就是跳跃的意思。《说文解字》:“跃,迅也。从足,翟声。一曰踊跃也。”由其本义引申出表跳过、越过的意思。指从一处跳过障碍物到达另一处,是从跳跃的基本动作引申出跨越的意思。在一些语境中,还可引申为闪现、浮现的意思。如 “跃然纸上”,这里的 “跃” 形象地表达了书画像跳跃一样出现在之上,使抽象的思维活动具有了形象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