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颡再拜”一句出自《礼记?射义》中的“再拜稽首”,承接上两句“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的祭祀先祖和神灵时的礼仪,要按照礼仪的要求,行跪拜大礼,而且还要按照礼仪要求的次数进行跪拜。回溯历史,这样的礼仪在诸多重要场合都有体现。在祭祀祖先时,人们通过稽颡再拜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与敬仰,那份悚惧恐惶是对先辈的敬畏,也是对家族传承的重视。在臣子面对君主时,此礼仪更是常见,它是对皇权的尊崇,背后是整个封建等级秩序的稳固。在一些重大的丧礼中,孝子贤孙以稽颡再拜之礼,向逝去的亲人告别,内心的悚惧恐惶是对生死无常的感慨,也是对亲人离去的不舍与悲痛。
“悚”,形声字,在小篆中已经出现。其字形写作 “悚”,左边是 “忄(心)” 旁,右边是 “束”。“忄” 表示与心理活动有关;“束” 表声,同时也有约束、束缚的意思,可理解为人在心理上有所约束、有所敬畏而产生的一种状态;本义指恐惧的意思。《玉篇》:“悚,惧也。”“悚” 更强调内心深处因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突然的、强烈的恐惧或敬畏之感,这种感觉往往伴随着身体上的一些反应。
“惧”,其繁体字为“惧”,形声字,最早出现在战国金文时期。其金文中的字形与后续自行有很大区别,其字形上部为“瞿(jù)” ,作声旁,表示读音;后来下部加上了“心”,作形旁,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内心的状态有关;而声符“瞿”既表音又表意,指鸟睁大眼睛怒视的样子,用在这个字里,应该也是对人惊恐之状的描绘。到了秦朝,自行变成了左心右瞿的结构了。现代汉字简化时,简作“惧”。由此可见,其本义为害怕、恐惧的意思。《说文解字》:“惧,恐也。从心瞿声。或省作瞿。愳,古文。” 后来,用作动词有 使…… 恐惧、使…… 害怕的意思。《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虽然都有害怕的意思,惧与悚不同的是,则是比较一般性的害怕、恐惧,是对某种危险、不利情况或事物的担忧和不安,更侧重于表达一种心理上的担忧和戒备,不一定有那种强烈的、突然的刺激感。
“恐”,形声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的字形中,其上面是一个类似 “工” 的形状,下面是 “心”。“工” 可能表示一种工具或器械,下面的 “心” 代表心理,整个字可能表示心里因为某种类似工具带来的威胁等而产生不安的情绪。到了小篆时期,上面变成了 “巩” 旁,可看作有约束的意思,下面的 “心” 旁明确表示与心理活动有关,合起来表示内心受到约束、压抑而产生的不安、害怕等情绪。《说文解字》:“恐,惧也。”结合上下文,老祖宗们解释字的时候,又偷懒了。其本义和惧一样,就是害怕、恐惧的意思。后来进一步表示对某种情况或结果的担忧、疑虑。“恐” 还可以表示推测、估计,有大概、也许的意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惶”,形声字,最早见于小篆。其字形的左边是 “心” 旁,表示与心理活动有关;右边是 “皇” 字,其古文字中本就有大、美等含义,在这里既表声又表意,可能表示一种盛大、强烈的心理状态,与 “心” 旁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 “惶” 字所表达的心理上的不安、恐惧等意思。《说文解字》:“惶,恐也。”其本义是恐惧、惊慌。
“悚惧恐惶”,四个字的字义都是害怕,恐惧的意思,但还是有细微区别的。之前那我们说了悚与惧的区别,我们在这里再说说恐与惶的区别。“恐”,更强调对某种具体的危险、威胁或不利情况的担忧和惧怕,这种害怕往往有比较明确的对象或原因。可以是轻微的担心,也可以是极度的恐惧,具体强度取决于语境和修饰词等。而“惶”呢?更着重于内心的慌乱、不安,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没有明确方向和对象的茫然、焦虑状态。更倾向于表达一种比较强烈的、难以自抑的不安和慌乱。这四个字表示的是祭祀的时候,对神灵、先祖要保持足够的尊重,要表现出那种诚惶诚恐的状态。这句话不仅规范了外在的行为,更塑造了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和敬畏之心。在那个时代,通过这样的礼仪,人们明确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了尊重与谦卑。
“悚惧恐惶”讲的是:仅仅做到这些外在形式上的礼仪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祭祀过程当中,每一位子孙都务必要让内心始终处于一种“悚惧恐惶”的状态之下。这里所说的“悚惧恐惶”并非单纯指恐惧害怕,而是意味着一种敬畏之心、谦逊之态以及对自身责任重大的深切体悟。当面对列祖列宗之时,子孙们需时刻警醒自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家族荣耀、弘扬家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或轻慢之举。只有怀着这样一颗虔诚敬畏的心去完成祭祀仪式,才能够真正得到先祖英灵的眷顾与护佑,并使得家族的血脉得以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