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脚” 的本义引申出与脚相关的行为和动作,如 “走” 在古代就是 “跑” 的意思,与脚的运动有关;“蹈” 表示用脚踩、踏;“跃” 表示用脚跳等。这些字都以 “足” 为部首或部件,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变化来表示具体的与脚相关的动作。:因为脚是人体行走、站立的基础,是支撑身体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完备、不可或缺的意味,所以引申为事物在数量、程度等方面达到了应有的标准或要求,也就是充足、足够的意思。《诗经·召南》:“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用作动词,便是使充实、使完备、增加的意思。陶潜《读〈山海经〉》:“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进一步从充足、足够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值得的意思,强调某种情况或事物具有一定的价值或意义,值得去做或去关注。
“矫手顿足”讲的是人们在酒宴上挥舞着手臂,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的场景。
“悦”,我们在前面讲“说感武丁”时讲过,其源字形为“兑”(yuè),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其本义是高兴、愉快的意思。《说文系传统论》:“悦,犹说也,拭也,解脱也。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其表达了内心的一种愉悦、舒畅的状态。由本义引申出使动用法,意为使…… 愉快、顺服,悦服等意思。《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进一步引申出喜欢以表示对人或物的喜爱之情。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豫”,形声字,最早出现于春秋金文之中。在金文的字形中,其左边左部为声旁 “予”,上部可能是装饰或区别符号,右部为 “象”。《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贾侍中(贾逵)説:不害於物。从象予声。??,古文。”《说文解字注》:“‘象之大者’注:此豫之本义,故其字从象也。引伸之,凡大皆偁豫,故《淮南子》《史记·循吏传》《魏都赋》皆云:‘市不豫价。’《周礼·司市》注云:‘防诳豫。’皆谓卖物者大其价以愚人也。大必宽裕,故先事而备谓之豫,宽裕之意也。宽大则乐,故《释诂》曰:‘豫,乐也。’《易》郑注曰:‘豫,喜豫说乐之皃(mào)也。’”亦借为‘舒’字,如《洪范》‘豫,恒燠若’,即‘舒,恒燠若’也。亦借为‘与’字。如《仪礼》古文与作豫是也。”
《广韵》:“豫,逸也。备先也。辨也。早也。安也。猒(yàn通厌)也。叙也。又州名,《尚书·禹贡》曰:“荆河为豫州。”《释名》云:“豫州,在九州岛中,京师东,常安豫也。”秦为三川郡,汉为河南郡,后魏置司州,又改为豫州。亦兽名,象属。又姓,晋有豫让。”
从以上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豫”有很多意思。首先是有安逸的意思。葛洪《抱朴子?守塉》:“体瘁而神豫,亦何病于居约。”接下来便有喜悦、欢快的意思。赵大成《闰中秋》:“鲜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还有预先、事先的意思。《汉书?赵充国传》:“宜遣使者行边兵豫为备,敕视诸羌,毋令解仇,以发觉其谋。”还有犹豫不定的意思。《管子?君臣上》:“民有疑惑贰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则百姓之与间,犹揭表而令之止也。”具有舒展,宽舒的意思,通“舒”。《尚书?洪范》:“曰豫,恒燠若。”还作为古代的州名——豫州。远古时期,河南一带气候尚暖,有很多大象活动。殷墟考古中就出土了亚洲象的遗骨。由此看来,豫州实为象州,后世为了区别象表示地理之意,遂加邑旁,表专指。《禹贡》:“豫州之豫,为象、邑二字之合文。”
“且”,我们在之前讲其他字的时候顺便讲过其字义,最早见于甲骨文。当时讲的是《文源》中认为的意思——“且”字“即俎之古文……从二肉在俎上,肉不当在足间,则二横者俎上之横,非足间之横也。”本义为古代祭祖时放祭品的礼器,后引申为祖先。可以确定的是,“且”和“祖”在早期文字中是同一个字。比如甲骨文中的“且甲、且乙、且丙”,分别读作“祖甲、祖乙、祖丙”,它们是商代先王的名字。后来,表示祖先意义的这个“且”字被加上了“示”旁,成了“祖”。“且”和“祖”在“祖先”这个意义上是古今字。《说文解字》:“且,荐(荐)也。从几,足有二横,一其下地也。凡且之属皆从且。??,古文?为且,又?为几字。”这个意思与现代解释基本上不相关,在这里不多讲了。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到《说文解字注》里查阅。
后来, “且” 被借为虚词:作连词时,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 “又、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 “况且”;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 “或者、还是” 等。作副词时,可表示暂时,相当于 “姑且、暂且”;表示将要;还可表示将近、几乎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