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还有另外一个读音“zhòng”,一种是表示受到、遭受的意思。如 “中毒”“中计”“中枪” 等,表示身体或其他方面受到某种不利的影响。另一种表示因符合某种条件而有所获得的意思。如 “中举”“中状元” 等,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常用词汇,表示科举考试被录取并取得了相应的功名。
这里的“中”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借用《中庸》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来说明一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庸”,形声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在甲骨文中,一种说法认为甲骨文字形上部为“庚”,表示的是乐器的样子(为钲、鼓、镛等,其说不一);其下部为“用”,表示该乐器可供使用,综上所示,表示庸的本义与使用有关。也有人认为认为“庸”本义是大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甲骨文中称作“置庸”。由卜辞“置庸”可知与庸两种打击乐器还可以配合演奏。其字形以“庚”为形旁,从庚,以示像钲铙类的打击乐器;“用”作声旁,表示音读。或以为下部不是“用”字,而是放置大钟的木座。《说文解字》:“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许慎认为 “庸” 的本义是使用、需要的意思。
“庸”在先秦是对某些地位较低的劳动者的一种称呼,故“庸”有平庸、平常的意思。《周易·乾卦》:“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孔颖达疏:“庸谓中庸、庸常也。” 战国时期,“庸”所指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据当时史料记载,“庸”有时指雇佣劳动者,这个意思后作“佣”。庸由雇佣引申为用,使用则有成效,故又引申指功劳、功绩。《左传·昭公四年》:“虽齐不许,君庸多矣。”后来“庸”又假借作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难道的意思。众多意思,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中庸”字面意思就是平常的不偏不倚,并且是平常、适度状态。但是到现在为止,对“中庸”的解释也是不一而终,众家纷纭。有的解释为“中之为用”的意思,也用人解释为“中之恒定不变”的意思,区别主要集中在“庸”的不同理解。这里便不多做解释了,读者可以根据史料自己进行细究。
“庶几中庸”表示的是做人要尽可能合乎中庸的标准——不偏不倚,并且恒常适度。
庶几中庸是差不多近乎中庸了,为什么说差不多呢?因为只有敦素、秉直还不够中庸的标准,还有四点要做到。那就是下一句的“劳谦谨敕”。劳是勤劳、勤勉,谦是谦虚、谦逊,谨是严谨、小心,敕是检点、不随便。如果我们能保持本性的质朴,保持内心的方正,再能够勤勉、谦逊、谨慎、检点,这才近乎中庸的标准。
讲到这里,或有人许会疑惑,为什么解析的时候不是按照之前的顺序解析,而是先讲了“劳谦谨敕”,而后讲的是“庶几中庸”呢?因为只有这些品行,前一章讲的孟子和史鱼的德行全部都养成了,才能够达到接近中庸的标准。两句综合下来,在前面两位——孟子和史鱼两位优良品行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勤劳、谦逊,谨慎、不时地规劝告诫自己,这样才能接近中庸的标准。为什么说接近而不说达到呢?因为人们很难做到完全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观点,所以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庶几中庸”是一种对自我修养提升的追求。中庸要求人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事与物,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这表达了个体努力向这个目标靠近的愿望。一个不断追求 “庶几中庸” 的人,会在成功时不骄不躁,能认识到成功的多种因素;在失败时也不气馁自弃,而是冷静分析原因,从而实现自我完善。比如,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过高估计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而忽视学习,也不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而不敢尝试,以一种适度的自信和努力去探索。
喜欢陪孩子共读千字文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陪孩子共读千字文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