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在齐国辅佐齐桓公期间进行的内政外交的重大改革,使得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其思想成就非常显着,他认为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精神支柱,后人把管仲的思想整理成书,即《管子》。其提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揭示道德教化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又强调“四维(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重视道德教化作用。《管子》共有86篇,今存76篇,是以齐国法家为主兼及其他各家学术思想的着述总集。内容涉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农业等科学知识。
我们继续讲“匡”。“匡”,形声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在西周金文中,其字形多数是由两部分组成:外部的字形类似于“匚”(“匚”的早期写法)为形符,其字形像一种方形的容器。内部为“?”(huáng),其本义为草木奋发而生的意思。《说文·之部》:“?,艹木妄生也。”徐锴系传:“妄生谓非所生而生。从之,在土上,土上益高非其宜也。”段玉裁注:“妄生犹怒生也。” 两者综合下来,其字义为用器具将长得非常茂盛的草扶正的意思。同时作为器具也有“筐”的意思,其字为筐的本字。
关于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器具,古代说法不一。《说文解字》:“匡,饮器,筥(jǔ)也。从匚?声。” 个人认为这还是有点误差的。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认为筥当就是??(jǔ)——“匡,??也”。这并不是说匡和??完全相同,而是说二者是同一类器具。“??”字的注解里面有所说明:“饲牛筐也。方曰筐,圜(圆)曰??。”可见,匡和??虽然都是盛饭食、饲料的器具,但??是圆的,匡是方的。
也有人认为金文中的匡,但其所指的器具实为“簠”(fǔ),簠也是古代一种方形的盛食物的器具。关于簠与匡的关系,方濬益认为,因为匡和簠都是方的,所以二者是同一种器皿的不同称呼。而后来作为器具的本义也加了一个“竹”变成了“筐”。而匡则发展为其引申出来的意思了。
由于匡是方形器具,所以后世首先引出了方正、端正的意思。如《周礼·考工记·轮人》:“是故规之以视其圜(圆)也,矩之以视其匡也。”从而引申为动词引申为就是扶正、纠正的意思。 从而有进一步引申为救助、辅助的意思。匡由其本义中含有的方形的意思引申出轮廓、边廓的意思。匡的这一意义后来产生了分化字“框”。“匡”又特指眼眶,“眶”也是这一意义的分化字。
“合”,有说是象形字的,也有说是会意字,不一而终,但大同小异,最早见于甲骨文。持象形字观点的学者认为合是由“亼”合“口”组成,就形体上来看,像一个器皿,与它上面的盖子刚好相合,另有学者认为这个器皿就是煮饭用的锅,下面的“口”为锅,上面的“亼”为锅盖,结合下来正好是锅盖与锅相合的意思。持会意字观点的许慎认为该字字形是从“亼”,从“口”,会意字。“亼”有人认为就是古“集”字,有集合之意。所以霸气意思解释为上下合并到一起,合口的意思。不管哪种解释,其字义都是指上下合并到一起的意思。《说文解字》:“合,合口也。” 由此可见,其本义为闭合、合拢,盖合的意思。合口只是很小范围的,而来自于不同地方、不同方向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也称之为合,这就引申出聚集、聚合的意思。。
合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我们不妨也来看一看。有一种解释是“人”“一”“口”为合,意为时大家同吃一碗饭,是合作;人人发出一个声音,是合心, “合”由本义引申,表示结合、联络、聚合、合并等。除此之外“合”还可以引申为符合、不违背的意思。
"桓公匡合"指的是齐桓公在位匡扶王室,在称霸的同时联合汇盟诸侯。
我们先说匡:齐桓公“尊王攘夷”,匡扶王室,讨伐夷狄。齐桓公尊重周王室的地位,对周王室的存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王子颓之乱后奉命讨伐卫国,后又帮助周襄王顺利继位,平定王子带之乱。对外抵御外族,存亡续绝。齐桓公团结中原诸侯,先后帮助燕国、东周、晋国抵御戎人,帮助郑国、徐国抵御楚国,帮助邢国、卫国抵御狄人,帮助杞国抵御淮夷。
我们再说合。九合诸侯,确立霸权。在《春秋》经、传的记载中,齐桓公共主持了十四场会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北杏会盟、鄄之会、阳谷之会、召陵之盟、葵丘之会等。这些会盟对于确定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调解诸侯之间的关系、帮助小国抵御外族入侵有着重要作用。
齐桓公做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是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是调节之后之间的矛盾——“济弱扶倾”。
“济”( jì、jǐ),其繁体字为“济”,形声字,始见于战国,从水,齐声。其解释有以下几种:一是河流的名称。是济水的意思,济水古与江、淮、河并称“四渎”。另一种说法指的是今名午河,源出河北省赞皇山。《说文解字》:“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