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富也。引伸之为艹木之实。”这里给出了引申出来的意思——种子、果实,再进一步引申作动词用,指结出果实。鲍照《梅花落》∶“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由此又可以引申为真实、不虚的意思。《汉书·司马迁传赞》:“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逐步引申有满、盛、充实、坚实、事实,真诚等意义。其字还引申作副词用,表示的确、确实的意思。
“策功茂实”说的意思是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落实他们实际的功勋的意思。这里强调了对这些英杰们的功绩进行妥善的记录和整理,并且要保证这些功绩是实实在在的,具有很高的价值。
“勒” ,形声字,始见于篆书从革,力声。“革” 表示与皮革有关,因为早期 “勒” 的动作可能与使用皮革制品(如缰绳)有关;“力” 在表示力量字形的同时,还表示读音;从字形结构看,“勒” 的本义是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其字形还有用皮革制品来约束、控制的意思。《说文解字》:“勒,马头络衔也。从革,力声。一说马辔也,有衔曰勒,无曰羁。”
因为缰绳等勒住马的动作比较深刻、有力,所以 “勒” 引申出雕刻的意思。《礼·月令》:“孟冬,命工师效功,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注》刻名于器,以备考验。勒住马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 “勒” 又引申出强制、逼迫的意思。例如 “勒索”“勒派” 等词语中的 “勒”,都是强制要求的意思。由控制马的动作延伸到对人的控制和指挥,“勒” 还有统率、部署的意思。如 “勒兵”,就是统率军队的意思。
“碑”,形声字,始见于篆文。其字形为左右结构,左部为 “石”,表示材质与石头相关;右部为 “卑”,既是声旁,也有表意的作用,甲骨文字中像手持某种器具的样子,综合下来的意思是人用工具雕刻出来的石柱的意思。《说文解字》:“碑,竖石也。从石卑声。”其字本义就是石柱的意思。《聘礼》郑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
这句话说明碑最早的用途,与现代大不一样。最早的碑,上面是不刻字的。一种碑是竖立在庭院中的用来测量日影长短的计时工具,这种器物后来演变为日晷。第二种碑立在门外,是拴牲口用的桩子。据《礼记》记载,祭祀那天,君主亲自牵着祭祀用的牲畜,卿大夫们跟在后面,进了庙门,就把牲口系在碑上。
后来,其字义引申为石碑,即石上刻着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也用以刻文告。秦代称刻石,汉以后称碑。石碑可以用来纪念人物、事件,或者作为标志物等,不一定是立在墓地的。“碑” 还可以作为一种文体,刻在石上的文词,用以颂扬功德,或记载死者的行谊等。如 “北魏嵩高灵庙碑”“东魏敬史君碑” 等,这些碑文中的文字内容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三种古碑是用来牵引棺木进入墓穴的木柱,古代贵族豪富殡葬时,因墓穴挖得很深,棺木难以下引入穴,于是人们就先在墓穴四角立四根柱子,棺木绳子拴在柱子上,用辘轳将棺木缓缓放入墓穴,而碑就指装辘轳的木柱。稍后又用石头替换木柱。为了表达对死者的追念,有人在下葬后不再撤除这种柱子,而是让它竖立在墓前,而且还在上面刻上墓主的姓名、官位、卒葬时间。以后碑上刻的文辞逐渐多了起来,详细地记述墓主的家世和生平事迹,还加上颂扬和悼念的诗句,这就是墓碑。考古发现,西汉时代碑的功能已开始转变,出土的墓碑顶部往往有一个名为“穿”的圆孔,就是供悬棺下葬时留下的痕迹。这就接近现代的碑了。
中国刻碑的历史始于西汉,汉以前没有碑,是往石头上刻字。故宫博物院保存有石鼓文,是战国时代镌刻在石鼓上的文字,还有石柱文,那是镌刻在六棱石柱上的文字。碑到后来泛指各种形制的石刻文字,包括刻石、碑、碣、墓志、塔铭、刻经、造像、摩崖石刻等等。碑石质地坚硬,不易湮没,以后值得纪念的事多立碑。现代“碑”字泛指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或标志的石头。如“界碑”“纪念碑”“里程碑”。人有美名,众人会口头称颂,如同树立的碑志。佛教着作《五灯会元·太平安禅师》说:“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以后人们就用“口碑载道”或“有口皆碑”来比喻群众到处称颂。
“刻”,形声字,始建于小篆。在小篆字形中从刀,亥声。在小篆字形中,右边的“刀” 表示与刀具相关的动作;“亥” ,最初有分割的意思;综合下来,其本义指用刀子等在竹子、玉石或者金属上雕出文字、图案或痕迹。《说文解字》:“刻,镂也。从刀,亥声。”《说文解字注》:“刻,镂也。金部曰。镂、刚铁可以刻镂也。释器曰:金谓之镂,木谓之刻。此析言之。统言则刻亦镂也。引伸为刻核、刻薄之刻。从刀。亥声。”其字形结构体现了通过刀来进行刻画的动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