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形声字,始见于战国。战国文字中其字形上部以“竹”为形旁,下部用“生”作声旁。“笙”从竹是因为竹制,生是表声。汉隶“笙”字或从“艹”,而与古地名之“苼”字同形。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笙是一种簧管乐器。在《说文解字》中提到 “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这既描述了笙这种乐器的构造特点(十三根装有簧片的竹管),也提到了其发的是正月之声,与万物生长的时节相关联,蕴含着一种生机、初始的意味。笙的历史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其起源时间可追溯到殷代的甲骨文时期,当时就有 “和”(即小笙的前身)的记载。传说笙是女娲依照凤凰的形象所发明的。“笙”演奏起来声音非常明快和谐,很容易营造一种欢快、愉悦的氛围,同时还带有一种优雅、高贵的气质,因为在古代它曾是宫廷雅乐中的重要乐器。
“鼓瑟吹笙”来源于《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其字面意思是在庆典中乐师们演奏起各种乐器来,营造华庆典中喜庆的气氛。在古代,演奏乐器是有一定礼仪规范的。“鼓瑟吹笙” 也体现了古代礼仪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乐器的演奏在祭祀、朝会、宴会等庄重场合也会出现。通过演奏瑟和笙等乐器,人们遵循着传统的礼仪规范,展示社会的秩序和文化的传承。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描绘了宫廷内一个完整而盛大的宴会画面。整个宴会会的场地布置,如铺设竹席、摆放酒席,到宴会进行中的音乐演奏,有条不紊。大殿之内更是大排筵宴,琴瑟和鸣,是一片歌舞升平,君臣同乐,宾主尽欢的和谐画面,更是一种隆重、欢乐、和谐的、举国欢庆的氛围。整个描写虽然写的是皇宫大殿内的庆典,彰显的却是帝都的繁华,更是太平盛世举国欢腾,上下一心,其乐融融的景象。
喜欢陪孩子共读千字文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陪孩子共读千字文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