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则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之情,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它不仅涉及到情感上的同情,还需要付诸行动,通过实际的援助和支持来减轻他人的痛苦。
仁慈就是仁德,仁是体,慈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心。能够不讲条件的博爱就是慈,慈的本体就是仁。仁、慈、爱是一体三面,同出而异名。《论语》二十篇中有“里仁”一篇,专门谈仁的体和用。“仁慈”这个词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它包含了仁德、仁爱和慈悲等含义。其中,“仁”被视为道德的核心,而“慈”则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
仁是五常之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具体来说,“仁”可以理解为一种内在的品质或态度,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善良。这种仁德体现在个人的行为和言语之中,包括宽容、友善、慷慨、诚实等美德。因此,可以说“仁慈”既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又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
接下来的“隐恻”,有人解释为“恻隐”,但个人认为作者的本意并非如此。为什么?如果是“恻隐”的话,作者直接这样写就好了;这两个字依旧是那两个字,根本没必要故意颠倒顺序。所以,我们就按照“隐恻”来进行解析。
“隐”,形声字,此字最古形体为战国文字,从??(“阜”的异体字)?(yǐn)声。在整个字形中,左边以“阜”为形旁表义,“阜”用在字的左半边变为阝(俗称“左耳旁”);用“阜”作意符的字多与土山、丘陵、登降、高下有关。右边以“?”为声旁表音,意思是谨慎。 所以“隐”就可以理解为谨慎地躲在土山或高大物体的后面,不能被看见。“隐”由本义“隔山看不见”引申为“隐蔽”“隐藏”,又以此引申为掩盖真相,也就是“隐瞒”。又由“隐藏”引申出“潜伏的”“藏在深处的”,如“隐患”,意思是潜藏着的祸患。“隐”还可以引申指“不清楚”或“不明显”,如“隐晦”。结合上下文,再看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注解:“痛之深为隐,伤之切为恻”。“隐”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内心的悲天悯人。
“恻”,形声字,最早可见于金文。在金文中 其字形是上下结构,为“??”,由 “则”和 “心” 组成,“”则”表示的是准则,标准的意思,而“心”则表示于内心相关,综合下来表示发自内心的准则,也就是遇到不好的事而产生的同情之意。篆文将金文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中右结构,书写形式发生了变化,但表意的核心依然是 “心” 和 “则” 的结合。《说文解字: “恻,痛也”;《广雅》: “恻,悲也”。都是表示遇到不好的事自然而然产生的悲痛之情。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意思是枯井已经清理了淤泥,仍然没有人取用这里干净的井水,不免让人感到悲伤。
这里所说的恻隐,其含义是指对于遭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内心感到不忍。这是一种仁慈之心的体现。正如《贾子道术》中所言:“恻隐怜人谓之慈”。这种情感源于人类的同情心和善良本性,它促使人们关心他人的痛苦,并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当我们看到别人遭受困难、挫折或不幸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冲动,想要去减轻他们的痛苦,给予他们温暖和支持。《孟子?尽心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做人的标准以恻隐之心为首,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这并不是孟子在骂人,事实确是如此。
我们接下来讲讲“造次”,由于这是一个性质比较特别的词,我们就直接将词义,不在每个字的字义上专门讲了。“造次”的本义是仓促、匆忙,后来由于匆忙一般都时间很短,所以引申为须臾,刹那的意思,后来由仓促、匆忙引申为鲁莽、善辩、轻率、随便等不同的意思,要根据具体的语句来理解造次的含义。
“弗”,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弗”字从“己” ,像绳索之形;里面是被校直的物品,所以“弗”的本意是缠束里面的物品使之矫正不弯的意思。《说文解字》:“弗,挢(矫)也。”就是从其本意。后来,由于从这种矫正使之不变形引申为作否定的副词,相当于“不”。《广雅·释诂》:“弗,不也。”取的就是否定词的意思。《玉篇》:“弗,不正也”。《韵会》:“弗,违也。”这些是字义的延伸。例如《墨子·亲士》:“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这里取的就是不正的意思。
离,其繁体字写作“离”,会意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在甲骨文中,“离”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形。上部为“隹”,表示的是一只鸟儿,而下部则形似一根长长的捕猎工具手柄,又或者像是一张用于捕捉飞禽走兽的大网。因此,“离”最初所表达的含义便是网中有一只“隹”(短尾鸟),下方还有一只手紧紧地握着这张网。这种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们手持网具成功捕获到一只小鸟的场景。到了战国时期,其字形变成了成了左右结构,变成了其繁体字的样子,但字义并没有发生改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