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的根本就是一颗能明辨善恶的心,是良心、是道心、是《大学》中的明德、至善,是《中庸》里的“天命之性”,是表征人之为人的根性的一个范畴,即充当着人的根本属性的角色。它们是指人天生的一种无善无恶的自然状态,是超越时空的性德。“智”是其他四常的基础性和本根性的存在。换句话说,只有有了“智”,才能具体呈现为其他诸德。良心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仁义礼信也。仁义礼智信都是“先天”的存在。
“信”,最早见于金文。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又可指消息,讯息。《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訫,古文信”。“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最初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守信用、讲信义也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综上所述,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受之于父母的人的身体发肤,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构成的;人的思维意识,是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准则的。通过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而五常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普世准则,也是孝的体现。
这两句是整个第二部分的开端,而这两句和后面的“恭惟鞠养,岂敢毁伤”一起形成孝的准则。孝之始便是关爱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发肤都是由父母的精血转化而来的。我们有任何损伤,最先伤害到的便是自己的父母。记得小时候,不论跌倒还是受伤,最心疼的,最着急的便是我们的父母。如果我们遇到任何困难险阻过不去的话,最伤心的也一定是我们的父母。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父母在意的不是逢年过节我们带回家的礼物,而是我们地地道道的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所以每个人要尽孝道,首先又从珍爱自己开始——珍爱自己的身体,珍爱自己的学习,珍爱自己的生活,珍爱自己的事业。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父母双亲啊。
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的身体呢?敬请等待下一讲——“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喜欢陪孩子共读千字文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陪孩子共读千字文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