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里出现了一个重字“发”,这里的这个“发”字和“周发殷汤”是重复的。这个字在现代文中是重的,但在古文中却是不同的两个字。我们先说“身”。它是个象形字,像人的整个身躯之形,本义是人的躯干。它的在写法上看上去是突出腹部。《说文解字》:"身,躳(gōng)也。像人之身。" "躳"(躬)谓全身躯,又有引指颈部以下大腿以上的躯干,后又引申为自己的 生命,一生,一辈子,引申泛指人或动物的整个躯体。
说完了“身”,让我们再来谈谈“”周发殷汤“和”“盖此身发”两个“发”字的不同之处。
在“周发殷汤”这句话中,其中的“发”字在古代写作“发”。“发”这个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和金文中,它被用来描述物体向上或向前快速运动的状态。从字形上来看,甲骨文的“发”就像是一只手握着一根类似镖竿的武器,然后迅速向前投掷出去。这里的“发”表达了一种“放出”或者“掷出”的含义。到了商朝末年以及周朝初期的时候,金文的写法发生了变化,下面的“手”和“镖竿”演变成了“弓”和“矢”(也就是箭)。尽管字形有所改变,但“发”所表达的“放出”这一基本意义并没有改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甲骨文中,“发”用于发射的武器是原始的棍棒镖竿,而到了金文时期,“发”所使用的武器则变成了更先进的“弓”和“矢”。关于“发”字的解释,《说文解字》中明确指出:“发,射发也。”也就是说,“发”字的本义就是射击、射箭的意思。
而“盖此身发”中的“发”在古代写法是“髪”。“髪”,形声字,始见于金文。在金文中,它的字形从首(头部)犮(发音)声,表示与头发有关,所以其本义就是头发。随着时间的推移,秦代篆文将其改为从髟(表示毛发),进一步明确了其含义。《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发,根也。从髟犮声。”意思是说头发是身体的根本。《玉篇》则更为直接地指出:“发,头上毛也。从髟、犮声。”
后来,从隶书到楷书,“髪”的写法逐渐演变并固定下来。然而,在现代汉字简化运动中,为了方便书写和认读,“髪”被简化成了“发”。这个简化字虽然在形式上有所改变,但依然保留了原来字的基本意义和用法。无论是古代的“髪”还是现代的“发”,都代表着人体头部生长的毛发,是人们外貌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发”字的演变历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汉字的发展变化以及文化传承的脉络。
“身发”在此处,指代我们的头发和肉身,在古代,这是非常重要的。古代人常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人的身体的每一寸皮肤和每一根头发,都是承受于父母,就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惜,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根本。这种爱惜身体的例子很多,例如《三国演义》中,夏侯惇被曹性射中左目。夏侯惇大拔箭后发现眼睛也被拔了出来,大喊的就是“父精母血,不可弃也”,然后把眼睛吞了下去。爱惜身体也是尽孝的一种方式。这身体都包含哪些呢?下面就给了具体的说明——“四大五常”。
“四大五常”这句话,是针对我们人的生命体和生命属性来说的。人的生命体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物质的“四大”,一部分是精神的“五常”。
说到“四大”儒家、道家和佛家说法是不一样的。这无关乎对错,只是认知角度不同而已。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老子》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佛教所说的“四大”,最早出现于佛陀所说的《四十二章经》:“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乃是指构成世界的地、水、火、风共四种基本元素。佛教中的“四大”是从属性上而言的,“四大”包括:坚性的地大,湿性的水大,暖性的火大,动性的风大。在人体之中,坚硬的骨骼属于地大,流动的血液就是水大,体内的温度就是火大,体内运动的气及呼吸之气,属于风大。佛教认为,“四大”是造成物质世界物质现象的因缘。一切物体都是“四大”假合而成,因缘在时暂时假合存在,因缘去时便随缘而化。因此,万物都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佛家的“四大皆空”说的“四大”也是基于此而来的。
更进一步地说,在这里,佛家的“四大”更为准确地描述了构成这个世界的物质具有四种基本形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温度。这与经典物理学所阐述的观点一致,即物质存在着气体、固体、液体三种形式。其中,固态以地为象征,液态以水为象征,气态以风为象征。而对于火,则代表着物质具有温度,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拥有一定的温度,或高或低,温度成为了物质属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在此,我们更倾向于佛家所说的“四大”概念,原因在于当时佛家在中国社会中颇为盛行,人们普遍对佛教深信不疑。此外,中国文化并非仅仅局限于儒家一家之言,而是经过儒释道三家的不断融合才逐渐形成如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因此,佛家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