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运用心理学原理应对人际冲突
第一节:运用情绪ABC理论理解人际冲突
情绪ABC理论指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Consequence)不是直接由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引起的
第一节:运用情绪ABC理论理解人际冲突(续)
而是由个体对激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Belief)决定的。在人际冲突的情境中,这一理论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一次团队会议上,同事小李对小张提出的项目方案提出了一些尖锐的批评(激发事件A),小张听后感到非常生气,情绪激动地反驳了回去(情绪和行为反应C)。但实际上,小张之所以会有这样强烈的反应,根源在于他内心秉持的信念B,可能他认为同事的批评是在故意针对他,是对他能力的否定,觉得自己精心准备的方案不被认可很没面子。然而,如果小张换一种信念,比如他觉得同事的批评是在帮助自己完善方案,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建设性意见,那他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就可能截然不同,或许会虚心地向小李请教,询问具体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从而避免一场激烈的冲突。
所以,当面临人际冲突时,我们可以运用情绪ABC理论去反思自己的信念,审视自己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认知,从而调整心态,以更理性的方式去应对冲突。同时,也可以尝试去理解对方的信念体系,也许对方之所以有那样看似过激的行为或态度,也是基于他们特定的认知,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找到化解冲突的切入点。
第二节:运用同理心的心理效应化解人际冲突
同理心是指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想法和处境,并能将这种理解传达给对方的能力。在人际冲突中,发挥同理心有着强大的化解作用。
当与他人陷入冲突时,主动唤起自己的同理心,想象自己处在对方的情境中会是怎样的感受。比如,在朋友之间因为一次爽约产生冲突,你觉得很生气,可当你运用同理心去思考时,了解到朋友那天是因为家中突发紧急情况,根本无暇顾及赴约,而且他自己内心也十分愧疚和焦急,这时你就能理解他的难处,原本的怒火可能就会消散大半,进而以平和、关切的态度去和朋友沟通,说:“我知道那天你肯定特别为难,家里出了那样的事,换做是我也没办法按时赴约呀,你别太自责了,咱们下次再约就好啦。”
通过这样表达同理心,对方能真切地感受到被理解和关心,会更容易放下防备,愿意敞开心扉与你交流冲突背后的原因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双方在这种相互理解的氛围中,就能更顺利地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修复彼此的关系。而且,在日常交往中不断培养和运用同理心,还能提前预防很多人际冲突的发生,因为大家都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很多小矛盾在萌芽状态就会被消除。
第三节:利用从众心理引导人际冲突解决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符合群体中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或观念的心理现象。在特定的人际冲突场景中,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心理来引导冲突的解决。
比如在一个班级中,两位同学因为座位分配问题产生了冲突,各自坚持自己的想法,互不相让。这时,老师可以引导班级里其他同学发表对座位合理分配的看法,营造一种集体的舆论氛围。如果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按照身高或者视力情况等客观因素来分配座位更为公平合理,那么处于冲突中的这两位同学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可能就会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方案,从而化解他们之间的冲突。
又或者在一个社区里,部分居民因为小区公共区域的使用规划产生了争执,社区工作人员可以组织召开居民大会,让大家共同讨论并提出各自的意见。如果大多数居民都倾向于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使用规划方案,那么那些原本坚持自己立场的居民,出于不想过于违背群体主流意见的心理,也会更愿意去考虑和接受这个方案,使得冲突得以解决。
不过,在利用从众心理时,要确保营造的群体意见是公平、合理且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避免出现盲目引导或者强迫他人从众的情况,不然可能会引发新的不满和冲突。
第四节:借助自我表露的心理策略缓和人际冲突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向他人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想法、感受等私人内容的过程。在人际冲突中,适当的自我表露可以起到缓和气氛、拉近关系的作用。
当与他人发生冲突后,主动向对方进行适度的自我表露,分享自己在冲突中的真实感受以及一些背后的缘由。例如,在和同事因为工作任务的分配产生冲突后,你可以对同事说:“其实我坚持那样分配任务,是因为我最近压力真的挺大的,担心如果不按照那个方式来,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到时候我怕自己应付不来,所以情绪有点激动了,可能没太考虑你的感受,真的挺不好意思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