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穗乡山间以北是一片缓坡,那里便是这片乡村为数不多的种植地,从缓坡开始,梯田向北延伸,逐渐铺就出一幕山水田园风光。
“那片黄色的是油菜花吧。”
清新的春风渐渐吹散了几人心头的郁色,谢贝迪兴奋地指着一片开满黄花的土地叫道。
陈湘瑶的穿戴已经与当地农家的穿着融为一体,从另一个角度望去,不知道的人或许会把她当成当地导游,因为这里的文旅发展得着实不错,即便非节假日,依然有一些人三三两两的在油菜花田打卡拍照。
油菜花地的西侧是一片水田,目前田里已经注满了水,部分田垄已经开始抽秧。即便抽秧也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了,一台插秧机正在田间耕作,你甚至可以看到一架大型无人机在田间地头来回飞荡。
几个人都是沉得住气的人,眼前的小困境自然不会打消他们锐意进取的决心,只不过当下他们的目标倒不是十分明确了。
陈湘瑶打了个电话,表示带他们去见一个人,几个像欣赏风景一样,一边朝山间行走,一边询问要去见什么人。
“当的小龙虾养殖大户,要想实现你们的计划,我们要见的人很多,这个人只是第一步。”
的确,满脑子集成的李墨曜确实对农村知之甚少,工业领域最忌讳外行人设计的软件,农业也一样,何况这里并不落后。
“只怕目前的中国也没有几个落后的村子了吧。”李墨曜试探着问。
“有还是有的,只不过有些落后是自然环境导致的,而这里位于湘中,自古便是水利交通要道,若说落后也是相对于城市而言,在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很难取得发展,如今不同了。”
毕竟是陈湘瑶熟悉的地方,目前三个里只有她最有发言权。
“如果过于落后,我们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挥不是吗?”谢贝迪也许是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此刻他的心情大好,信心也增加了几分。
刚刚从一片水田地旁走过去,再向前两三里他们就看见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片水田地里,一个头顶着雨伞的人脚踩着竹排,两手撑着一枝长长的竹竿在田地间悠闲的划着,他脚下蹬着厚实的长雨靴,身上穿着深蓝帆布做的工作服。
两个大男人立即被他这副打扮所吸引,秒变大男孩儿好奇地问:“他在做什么?”
陈湘瑶轻笑摇了摇头,然后朝着田间喊:“是田博士吗?”
这时,两人才收起了好奇的目光,原来这个奇装异服的人还是位博士。
博士没什么稀奇的,他们两个都是博士,还是留过洋的,不过这种反差就很稀奇了。
那位头顶着大雨伞的人朝着他们这个方向抬起了头,然后朝着陈湘瑶咧嘴一笑,从外表上看已经和当地农民没什么两样了。
……
……
“这一大片都是小龙虾养殖基地,刚刚我在调查虾苗的情况,发现田里还有不少越冬的老虾,这些家伙呀,生命力可真顽强。”
田博士上岸后,一边在田埂旁的自来水管洗脚一边笑呵呵地和来客人搭着话。
谢贝迪鼓捣着田博士刚刚拎上来的筒,里面装了几只捞上来做样本的小龙虾。
“嚯,活得很呢。”谢贝迪玩兴大起。
李墨曜面无表情地站在一边听着陈湘瑶和田博士之间的对话。
“我是山东人,在这里四年了……”
生于孔孟之邦的田青山博士自然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湖南小龙虾的哲学是‘辣要轰轰烈烈,鲜要原汁原味’。猛火重油,紫苏提香,配上一杯啤酒那才叫一个绝杀。”
田博士显然是精于此道,一面看着他一米八的大块头掂起油锅来丝毫不亚于专业厨师的样子就知道,这位水产专家精攻小龙虾绝对是国内翘楚,住在湖南四年,已经彻彻底底融入湖南的辣味中了。远远地就能闻见呛人的辣气,而他本人却沉浸其中不自知。
“菜要亲手做出来的才有味道。”
田青山一边笑呵呵地说,一边如变戏法一般的把一盘盘不同特色的小龙虾端上桌,扑鼻的香味引得人垂涎欲津,菜色也好看得惊人。
陈湘瑶恭维地说:“田博士这厨艺比长沙渔人码头做的味道还要好。”
谢贝迪一个劲儿地往鼻子里扇着香气,如此特殊香味连他这个见过世面的大总裁也忍不住赞叹:“好味……好味……”
田青山笑着说:“来到我们星穗乡啊,一面是沾染这青山绿水的清新,一面就是大饱口福喽。”
李墨曜的胃口也被提了上来,他掩饰不住满眼的欲望说:“只怕逛遍整个星穗乡也没有田博士这里的口福好。”
宾主落座皆欢。
与其说虾,不如吃虾。拣过一只重油口味虾,先是嗦上一口辣到头皮发麻的汤汁,指尖一剥白嫩的虾肉“噗”地弹出来,鲜味从壳缝渗到舌根,虾肉嫩如凝脂,滚烫的辣意贴着喉头滑下去,妙不可言的滋味令众人直呼过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