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英王高喝一声,“诸君放心,此疫必除,天下必安!本王在此立誓,与尔等同生共死,共渡难关!”
言罢,男子握剑而立,剑锋指天,气势如虹,似那执掌乾坤的天神,令人心生无限敬畏与崇拜。
其身后的暮苍与关都尉并肩而立,皆崇拜地看向英王。
英王的身影在日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天神下凡,庇佑苍生,他大义凛然,令人心生敬仰,好似天地间唯他一人,撑起了这乱世中的希望。
英王的话如春风拂过人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到一阵温暖和安慰。
接着,人群中爆发出激烈的掌声,百姓们互相对视着,纷纷点头,愿听从英王的指挥,共同抵御瘟疫。
他们感受到了英王的决心和勇气,也信他会带领所有人战胜这场瘟疫。
若换作其他人,他们都不会被三言两语安抚下来,但这可是英王!
那个年少成名,征战沙场,为大晋立下赫赫战功的英王!
他们愿意相信他!
是啊,那么尊贵的英王都还留在函谷关内呢,他们怕什么?
即便真不幸感染,与如此英武的英王殿下一同死也是幸事。
不远处,谢钟情戴着自制口罩,静静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目睹了这一切,眼中流露出几分震撼,心中升起浓浓的敬佩之意。
英王确实是个心怀家国天下的王爷,危急之时,生死度外,真真值得敬仰!
忽地,一阵低沉嗓音传入了谢钟情的耳际,是李闵发出的惊叹声:“女郎,您瞧瞧,这英王殿下当真是英武不凡呐!”
李闵同样戴着口罩,一双黑亮的眼眸中闪烁着满满的崇敬之情,凝视着高台上那个引人瞩目的身影,内心的钦佩之意溢于言表。
听到此话,谢钟情的美眸微微弯曲,宛如一泓清澈的月牙泉,她轻点螓首,轻声应道:“确实。”
英王能走到如今这般万人敬仰、举世瞩目的地步,绝非偶然。他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付出的血汗与真心,旁人难以想象。
相比之下,建康城中那些整日只知空喊口号、无所事事的士族子弟,简直就是群酒囊饭袋,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谢钟情再次深深凝望了眼那位英明神武的男子,像是要将他此刻的模样深深烙印在自己的心间。
随后,她转过身,带着李闵缓缓离去,两人的身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拐角。
然而,就在她们转身离开的瞬间,谢钟情的心头却悄然泛起了一丝涟漪。
多年后,每当想起今日这一幕,谢钟情都不自觉地会心一笑。
也许从这一刻开始,那人的身影便已如一颗璀璨的星辰般,深深镶嵌在了她的心底深处,再也挥之不去……
在英王的鼓舞下,函谷关城内的气氛渐渐稳定下来,人们不再惊慌失措,而是开始积极地配合防疫工作。
英王的威风凛凛和坚定信念,成为了百姓们心中的支柱,让他们相信,在这场艰难的战斗中,他们并不孤单。
经过这番折腾之后,函谷关内暂时恢复了相对的平静,每个人的心头依然沉甸甸的,可至少没再出现大规模的混乱局面。
街道上空荡荡的,偶尔有几个行人匆匆走过,也是面色凝重、行色匆匆。
而那紧闭的城门,则如同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将这座城市与外界彻底隔绝开来。
英王每日都忙得脚不沾地,宵衣旰食,一边要控制疫情,一边还要做好防御,以免胡人趁势作乱。
同时,英王也如所言那般,早早传信给他部下的医师,命他们前来司州,到各个有瘟疫的地方救治。
当然,建康那边也传了消息,官家亦是当机立断,下令让大半的太医一同前来。
过了两日,一个遗憾的消息传遍函谷关——第一批疫病者,死了。
第二批疫病者,已经开始咳血,这让人更加忧心。
万幸的是,谢氏仆人并未被感染。
此时,谢钟情可谓是忧虑重重,不仅要操心那不断蔓延的可怕瘟疫,更对瘟疫过后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感到无比担忧。
因为一旦瘟疫过去,司州必然会陷入一片狼藉和动荡之中,而那些虎视眈眈的胡人很有可能会趁机而入,大肆烧杀抢掠,给这片土地带来无尽的灾难。
隔日,城外突然涌来了一大批医师,男女皆有。
他们每个人都背着沉甸甸的药箱,里面装满了各种珍贵的药材和治疗疫病的良药。
经过一番询问才得知,原来这批医师竟是由陈郡谢氏的族长夫人向各地召集而来的。
这一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函谷关,人们奔走相告,脸上纷纷露出欣喜之色,大家都兴奋欢呼着。
善,大善,有此医师和药物,定能战胜瘟疫,拯救更多性命!
几个时辰后,另一队人马抵达函谷关城外,是苏氏!
而且,她并非空手而来,而是带来了足足十多辆满载物资的马车。
由于此前的洪灾,苏氏在司州这边的产业遭受重创,并且为救灾,大量物资被消耗殆尽,如今只剩下眼前这为数不多的物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