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勋贵们为何要在此时如此做?战时改种,给北方民间会带来什么结果,他们应该很清楚!” 隆兴帝的目光如利剑般射向林如海。
林如海知道隆兴帝真正想问的是什么。按照蓟辽总督府、内阁战前商定的计划,辽东平定后会施行五年军管,除赏赐军士土地外,准许百姓开垦荒地,以安置天下流民。
到时勋贵在辽东必定会谋得巨大利益,良田数万顷都是少的。
虽然平定了后金,但朝中文武力量也会失衡严重,以辽东为根基,勋贵武臣又会迎来一轮壮大,这是陛下不希望看到的。
特别是赏军士以土地的行为,虽然是太祖、天佑帝时传下来的旧习,但那时是平天下,且人口凋敝,自然是适宜之策。
现下却不同,拿着土地这块肉在前面吊着,到时是朝廷指挥军队,还是军队指挥着朝廷,都两说。
这是所有士人都担心的问题。
但朝廷的策略不是没有,以地易地,这是本朝自然形成的惯例。当初太祖定江南,军士土地多是集中在南方,到了天佑帝时期,天下平定,军士土地转而大多集中在北方,到如今,江南军户的土地恐怕连一成都没有。军户土地集中度的变化,除了战争、服役等外在因素。
更重要的是军户内部自生机制不够,作为一个从属于暴力机构的下层组织单元,缺乏理论指导和制度维护,所以家庭的自然衰败造成的流失、科举制度对军户家庭的吸收改造、上层勋贵武将的腐败与无能等等,就不可避免。
所以原先的计划是通过对辽东土地的开发换取北方军户控制的土地数量下降,再叠加之后的新政税改措施,完成对北方民间的改造,最后取缔地方节度使制度,实现南北军制的统一。
而眼下勋贵们引导军户改种棉花的行为,让陛下感到不安。
但林如海不能这么答,他身份敏感,微微抬起头,目光坚毅地说道:“陛下,微臣才疏,了解得未必透彻,但以臣之见,这是无可奈何之举。”
隆兴帝一听,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他知道林如海很少在勋贵的事情上多言,能回避就回避,无法回避就装沉默,这么直接的回答是很少见的。他微微向前倾身,追问道:“为何?”
“陛下,臣在年初到京后,首先任务便是组织供应军需的同时稳定民生。所以臣对内阁和蓟辽总督府制定的辽东战略做过详细的了解,具体的军事部署臣不懂,但战后关于地方的规划建设臣是了解的。
战后规划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过开垦辽东土地,扩大粮食供给,通过辽河,走海运供给京畿,减少江南北运粮食供给边地的压力,减轻赋役。” 林如海感受着手炉的热气,缓缓说道,语气平稳。
“没错,这是辽东的关键所在。” 隆兴帝点了点头,眼中露出一丝赞同。
“陛下,这在前朝是没有的。” 林如海一语惊中隆兴帝的心,将他完全吸引住。
他微微提高了音量,继续说道,“辽东不要说在前明,就是往前到汉唐宋三代,都是贫瘠之地,前明在辽东设都司时,还算是祥和之景。
可是沦为抗金前线后,其所带来的负担压垮了明朝的财政,三饷的征派引出了闯王。
往前推到宋朝,宋亡以后有见解的士人都认为是失去幽燕之后,宋朝天然失去了屏障和马场,所以在军事上屡屡处于下风。
到汉唐,辽东于国朝而言从不是核心地带,其更多的是军事意义上的边地。
前明时期,锦州到盛京一线,是千里辽泽,辽河中游河段几乎毫无作用,新民州更是无从谈起。到如今,由于明末以来的中原王朝同后金长达百年的军事对抗,后金对辽东的开发在其面对的巨大军事压力下达到了顶点。
这才有了蓟辽总督府的那封平辽策中所谓的千里良田,也才有了朝臣们和天下人的团结一心,鼎力支持。
微臣关于此番粮乱必是意外的论断,便是来源于此。” 林如海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隆兴帝的神色,见隆兴帝听得入神,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对、对、对,如海你这话说得好。” 隆兴帝此时没了方才的疑怨,脸上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他转头坐到林如海对面,身体微微前倾,眼睛紧紧盯着林如海,迫不及待地问道,“可你所说的无奈之举又是何意?”
“陛下,辽东如按计划开垦千里良田,所产粮食当然足以供给北方,抑平粮价,收拢流民,轻徭薄赋。” 林如海依旧恭谨,他微微停顿了一下,看了看隆兴帝的反应,才继续说道,“可有一点,对于南北百姓而言却是大大的不利。”
隆兴帝满眼疑惑,他的眉头拧成了一个 “川” 字,专心听林如海下面的话。
“本朝如前明一样,征收赋税是按银折算的。天下粮食数量大增,带来的必定是粮价低,而银价贵,那么对于百姓的负担就会增大,对于江南百姓而言感受或许不算明显,可对于缺银的北方必将是一场风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