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年9月8日,泰昌元年八月十二,上午。
庄桂的船在平户港靠岸。
在现代,8月下旬到9月上旬这段时间,
是日本海的秋季风即将到来,而夏季风开始衰退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从海参崴航行到日本,虽然仍是一路逆风,但受逆风的影响并不大。
不过在明末小冰期,秋季风通常会提前,所以庄桂的船算是一路顺风。
因为欧华宇要赶去长崎过中秋节,所以李国助一下船,
庄桂的船马上就离开平户港,送欧华宇去长崎。
李国助则直奔廉司南的住所而去,连家都没顾得上回去。
廉司南的住所,依然是李旦在平户英国商馆北边的那所宅院。
不过1617年,考克斯就买下了它。
“喝了许大夫的汤药,按针的高烧就退了,只是一直昏迷不醒。”
廉司南的妻子阿雪哭哭啼啼地说道。
虽然她不需要像廉司南一样经常与华商打交道,
但对中华文化的仰慕,与便利的学习条件,还是让她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
甚至就连她的两个孩子约瑟夫和苏珊娜也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老师是何时病倒的?”
李国助一边给廉司南诊脉,一边问道。
一听说老师病倒了,李国助就急匆匆过来了,什么问题都没来及问阿雪。
“8月上旬,正准备去永明城呢,突然就发起烧来,还便秘。”
阿雪一边抹眼泪,一边哽咽地说道,
“五天之后,人就烧的不省人事了。”
“是和历八月,还是西历8月?”
李国助觉得阿雪说的8月有问题,如果是和历八月,那廉司南也就才病倒10天左右。
况且和历六七月他又没病倒,应该早就去永明城了。
如果是西历8月的话,廉司南就病倒了一个多月,没去永明城就能说的过去了。
“西历,是西历8月。”
阿雪说着抹了抹眼泪,跟廉司南夫妻多年,她不可能不知道西历。
“这就对了……”李国助顿了顿,问道,“老师在病倒前出过远门吗?”
“四月十七去江户参加过家康大人的祭礼之后,出海去了一趟北大年,”
“一直到六月廿八才回来,说休息几天就去永明城,哪知没几天就病倒了。”
说到这里,阿雪突然梨花带雨地问道,
“国助,按针他还能醒来吗?”
怪不得呢,肯定是在航海途中饮用了不干净的水,吃了变质的食物。
在这个时代航海,由于缺乏可靠的保鲜技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船员实在是太容易感染消化道疾病了。
只是为何偏偏是伤寒,而不是痢疾呢。
要是痢疾,以许老师的医术,加上我的精制大蒜素盐酸盐,肯定能药到病除。
如今这伤寒确实是有些麻烦了,毕竟像头孢一类治疗伤寒的特效药在这个时代可是万万提取不到的。
想到这里,李国助却含笑温言道:
“师娘莫急,我且问你,退烧以后,老师真是一直昏迷至今吗?”
阿雪摇了摇头,哽咽道:
“不是,第一次服药退烧以后醒来过,但没过几天又高烧昏迷了。”
“许大夫调整过药方以后,烧又退了,可是没几天就再次高烧昏迷。”
“病情像这样反复已经三次了,这回是第四次服药退烧,”
“我都不知道他这次还能不能醒来,就算醒来了,病情还会不会再出现反复……”
难怪呢,伤寒发展到极期的确会因为高烧致使人陷入昏迷,
但只要治疗及时得当,可能数小时到一两天内就会有苏醒的迹象,
要是连续昏迷十几二十天,那可就麻烦了,但是看老师的脉象,还不至于到那个地步。
想到这里,李国助含笑安慰道:
“师娘放心,老师这是感染了伤寒,只要治疗及时,就不会有生命危险,”
“刚开始你们可能没重视,一直等到他高烧昏迷了才想起来去找许老师,”
“幸亏许老师的医术高明,用药物控制住了廉老师的病情,”
“之所以病情会出现反复,一来是因为发病初期延误了治疗时机,”
“二来是因为现在还没有治疗伤寒的特效药。”
“不过你放心,从脉象上看,老师这次肯定能比前几次醒来的更快,”
“而且醒来以后,也不大可能再出现病情反复了。”
说到这里,他看了看阿雪的反应,见她将信将疑,便又问道,
“师娘,老师每次醒来以后,病情复发的时间是不是都比前一次推迟了几天?”
“而且每次昏迷后服药,醒来的时间都比前一次提前了一些呢?”
阿雪含泪回想了片刻,点头道:“嗯,的确是这样的。”
李国助含笑颔首:
“这就对了,病情虽有反复,但每次治疗后,老师体内的病气都会减少一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