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继续说道。
【公元六百四十八年,房玄龄去世,享年七十,李世民命其陪葬昭陵!】
【房玄龄者,李世民之智囊也!】
【几乎参与贞观年间每一重大决策】
【其谋略与才智,辅佐李世民成就帝业!】
【诚若无房玄龄计策,李世民之江山恐难成就!】
【早年玄武门之变,房玄龄为主谋之一!】
【策马出奇兵,助李世民登基称帝!】
【当时李世民登上皇位,贞观盛世之盛,亦无不赖房玄龄深谋远虑之功!】
【房玄龄后被尊奉为凌烟阁之供奉!】
【享太宗庙庭祭祀,以表敬意与荣光!】
【但是,北伐之败,令李世民深感痛惜!】
【事败之际,李世民忆及魏征与房玄龄!】
【深知若两人犹在,必当阻止此时决策!】
【但是啊!】
【时光如水,二人已逝,李世民所能为者,唯竖立魏征的碑铭,铭其忠勇,永垂不朽!】
画面转至献陵。
李世民缓步走向父亲的墓碑,低声自语。
风吹动着周围的树叶,带来几分寒意。
而李世民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与沉重。
“长兄与次兄如今被流放!”
“而三子李治虽然宽厚仁爱,却终究缺乏帝王应有的威仪,是否该考虑更换继位之人呢?”
这一天,李世民独自喃喃自语至暮,直到天边的余晖逐渐消失,夜幕悄然降临。
最后,他忍住眼角的泪水,来到凌烟阁,想借此慰藉内心的失落。
凌烟阁内,墙上的那些画像静静地挂在那里。
似乎在默默注视着他。
那些早已逝去的老友的画像让他心中百感交集,回忆起与他们共事的日子,心中的感伤愈发深重。
李世民苦涩地叹息一声,转身离去。
站在那里的他,目光迷离,仿佛在试图摆脱眼前的一切,却依然无法逃避内心的纷乱。
李世民知道,他的日子亦不多了。
或许,他早已感受到身体的衰弱,亦或是心灵的疲惫。
这一切,都在无声地告别着他的一生。
画面最后定格在李世民孤独的背影上,孤寂的夜色与他相伴,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他送行。
各朝帝王见此情景,纷纷生出感慨。
大宋!
赵匡胤低语:“李世民当年砸毁了魏征的墓碑,影响了魏征之子婚约。”
“但后来他又重新立起魏征的碑,虽说当时的行为令人不快。”
“但除此之外,李世民确实做得无可挑剔!”
“他不畏权贵,敢于改正过失,这种宽容与果敢,实属难得。”
“魏征虽已故,但他做得事事周全,李世民此举虽然失当。”
“可是无论如何,他的功绩仍旧不容忽视!”
赵匡胤的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敬佩,眼中似乎透着几分感叹。
此时。
天幕上出现一个新标题:
【隋朝霸道,震惊四海,诸朝闻之,皆为之动色!】
随着标题的显现,一声如雷霆般的誓言响彻天际!!
画面中,一名身披铠甲的男子高立于城头,站姿挺拔,威风凛凛。
他的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金属的光芒。
阵阵寒风吹过,他的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像一只振翅欲飞的猛鹰。
面对下方如潮水般涌来的胡人铁骑。
他毫不动摇,目光如炬,眼中燃烧着熊熊的斗志。
男子缓缓举起手中长剑。
剑尖指向苍穹,空中似乎能感受到剑的锋利与威严。
此时,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整个天地都被他那气吞万里般的气势所压制。
剑尖直指天际,他的声音如滚雷般传遍四野,声波激荡,震得人心中热血沸腾。
“四方胡虏,凡敢犯者,必尽其国,绝其种,灭其裔!”
这句话如雷霆万钧,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听者。
话语之中带着一种无畏的决心和霸气,令人感受到一股无可匹敌的力量。
听到此言,一众帝王心头皆震,热血沸腾。
那句“必尽其国,绝其种,灭其裔”像是一声号令,似乎能撕裂天地,扫荡一切胆敢挑战的敌人!
大汉!
刘彻不禁为之振奋:
“好一个‘必尽其国,绝其种,灭其裔’!”
他眼中闪烁着熊熊的火焰,仿佛能看到大汉的威名横扫四方,气吞万里,令敌人胆寒。
“此气吞万里如猛虎,岂非我大汉之威风!”
刘彻握紧了拳头,热血沸腾,心中充满了激动与豪情。
“朕也当如是!”
刘彻的眼中流露出一股不屈与决然!
面对数万胡人铁骑,仍不惧的帝王!
且能说出如此霸气之言,刘彻的血脉为之一振,激起了他胸中的豪情与使命感。
他亦好奇,究竟是哪位帝王,能在这样的情形下发出如此豪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