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我们前晚只在荒山和关厢看灯。”
“今晚是正节,进城里看看金灯怎么样?”
唐僧欣然同意,同行的三人以及本寺众多僧人进城看灯。
正是:
正月十五美好的夜晚,上元节景色祥和。
花灯悬挂在闹市,一起唱着太平歌。
又看到六街三市灯火明亮,半空中一轮明月初升。
那月亮如同冯夷推上来的烂银盘,这花灯好似仙女织成的铺地锦。
灯映照着月,增添一倍光辉;
月照着灯,增添十分灿烂。
看不完铁锁星桥,赏不尽灯花火树。
雪花灯、梅花灯,像春冰被剪碎;
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攒聚而成。
核桃灯、荷花灯,在灯楼高处悬挂;
青狮灯、白象灯,在灯架高处支撑。
虾儿灯、鳖儿灯,在棚前高高摆弄;
羊儿灯、兔儿灯,在屋檐下精神抖擞。
鹰儿灯、凤儿灯,相互连接并列;
虎儿灯、马儿灯,一同行走。
仙鹤灯、白鹿灯,有寿星骑坐;
金鱼灯、长鲸灯,有李白高乘。
鳌山灯,如同神仙聚会;
走马灯,好似武将交锋。
千万家灯火映照楼台,十几里都是云烟般的世界。
那一边,传来清脆的玉饰声,香车飞来;
这一边,车轮辘辘作响,香车辇驶过。
看那红妆的楼上,靠着栏杆,隔着帘子,挨着肩膀,携着手,双双美女贪恋欢乐;
绿水桥边,闹哄哄,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对对游人嬉戏玩闹。
满城中箫鼓喧哗,整夜笙歌不断。
有诗为证,诗说:
锦绣场中唱彩莲,太平境内簇人烟。
灯明月皎元宵夜,雨顺风调大有年。
~~~~
锦绣场中唱着彩莲曲,太平境内聚集着人群。
灯明月亮的元宵夜,雨顺风调的丰收年。
此时正是金吾不禁夜,乱哄哄的无数人,有那跳舞的,踩高跷的,装鬼的,骑象的,东边一堆,西边一簇,看也看不完。
刚到金灯桥上,唐僧和众僧走近前看,原来是三盏金灯。
那灯有缸那么大,上面照着玲珑剔透的两层楼阁,都是用细金丝编成;
里面托着琉璃薄片,灯光映照着月亮,灯油散发着香气。
唐僧回头问众僧:
“这灯用的是什么油?”
“怎么这般异香扑鼻?”
众僧说:
“师父不知道,我们这府后面有一个县,名叫旻天县,县有二百四十里。”
“每年审查编造差役徭役,共有二百四十家灯油大户。”
“府县的各项差役还可以承受,只有这大户很是受累,每家当一年,要花费二百多两银子。”
“这油不是平常的油,乃是酥合香油。
“这油每一两价值银子二两,每一斤价值三十二两银子。”
“三盏灯,每缸有五百斤,三缸一共一千五百斤,总共该值银子四万八千两。”
“还有各种杂项费用,加起来将近五万多两,只能点三个晚上。”
行者说:
“这么多油,三个晚上怎么就能点完?”
众僧说:
“这缸内每缸有四十九个大灯芯,都是用灯草扎成的把,裹着丝绵,有鸡蛋粗细,只点过今晚,等见到佛爷现身,明晚油就没了,灯也就昏暗了。”
八戒在旁边笑着说:
“想必是佛爷把油都收去了。”
众僧说:
“正是这么说的,满城里的人家,从古至今,都是这样传说。只要油干了,人们都说是佛祖收了灯,自然会五谷丰登;要是有一年油不干,就会年成荒旱,风雨不调。”
“所以人家都要这样供奉。”
正说着,只听到半空中呼呼刮起风来,吓得那些看灯的人都纷纷四散跑开。
那些和尚也站不稳脚跟说:
“老师父,回去吧,风来了。”
“是佛爷降福祥瑞,来这里看灯了。”
唐僧说:
“怎么能看出是佛来看灯?”
众僧说:
“年年都是这样,不到三更就有风来,就知道是诸位佛降临,所以人们都回避。”
唐僧说:
“弟子我原本是思念佛、念着佛、拜佛的人,如今遇到这好景色,果然有诸位佛降临,就在这里拜拜,多少是好的。”
众僧连连请他回去他也不回。不一会儿,风里果然出现了三位佛的身形,靠近灯来了。
慌得那唐僧跑到桥顶,倒身下拜。
行者急忙拉起说:
“师父,这不是好人,一定是妖怪。”
话还没说完,只见灯光昏暗,呼的一声,把唐僧抱起,驾着风走了。”
“哎呀!不知是哪座山哪个洞的真妖怪,多年借着假佛来看金灯。”
吓得那八戒两边寻找,沙僧左右呼喊。
行者叫道:
“兄弟!不必在这里呼喊,师父乐极生悲,已经被妖精抓走了!”
那几个和尚害怕地说:
“爷爷,怎么看出是妖精抓走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