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队很快集结完毕。除了医者,还有专门的助手,负责记录病情、整理数据。这是济世堂特有的制度,为的是积累经验。
"等等!"一个老医者匆匆赶来,"我也去!"
"您年纪大了......"思雨担心。
"正因为年纪大,见过的病症多。"老医者执意要去,"再说,我还要教你们辨认山地药材呢。"
这种敬业精神,正是济世堂的传统。无论年龄大小,只要能救人,人人争先。
队伍出发前,张若兰叮嘱:"记住,遇到特殊病例要详细记录。回来后我们要整理成册,供大家学习。"
"知道了,娘。"思雨应道。这也是济世堂的规矩:每次出诊,都要留下完整记录。
送走医疗队,沈明轩回到了研究室。这里是济世堂最安静的地方,专门用来研究新药和新疗法。
"大人。"一个年轻助手兴奋地说,"那个改良的伤药有了新发现!"
原来他们在研制外伤药时,意外发现了一种新的止血方法。这种方法比传统方式更快更有效。
"好!"沈明轩仔细查看实验记录,"这个发现很重要,对救治战伤很有帮助。"
"是啊。"助手说,"我们已经整理好资料,准备送往军医营推广。"
这时,张若兰带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西域来的商人。他带来了一些罕见的药材,希望与济世堂合作研究。
"这些药材......"沈明轩仔细查看,"确实是好东西。不如这样,我们可以......"
就这样,一个新的合作计划诞生了。济世堂将派人前往西域学习,同时也接收西域医者来此研习。
"医道无界。"沈明轩说,"好的医术,来自哪里都值得学习。"
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使得济世堂不断进步。它不仅是一家医馆,更是一个医学交流的平台。
夜幕降临,济世堂终于迎来了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沈明轩在后院的书房里整理着一天的病例,烛光映照着满墙的医书。
"还在忙?"张若兰端着参茶进来。
"嗯,在整理今天的特殊病例。"沈明轩说,"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
张若兰在一旁坐下,看着案头堆积的医案。每一份病历都记录得极为详细,不仅有症状描述,还有治疗过程和心得体会。
"记得当初开医馆时......"张若兰忽然说,"我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能多救些人。"
"是啊。"沈明轩放下笔,"没想到现在......"
确实,济世堂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医馆的范畴。它是医疗中心,是教学基地,是研究重镇,更是医者心中的一面旗帜。
"大人!夫人!"一个护卫急匆匆进来,"思雨姑娘传回消息了!"
原来医疗队已经到达灾区,开始救治病患。思雨在信中详细描述了当地情况,还附上了一些新发现的药材样本。
"这孩子。"张若兰看着信笑道,"都这么忙了,还不忘收集药材。"
"这是好事。"沈明轩说,"医者要有济世之心,更要有求知之志。"
正说着,外面又有人求见。是城中一位富商,说是要捐钱给济世堂,专门用于救治贫困病人。
"我也是济世堂的受益者。"富商感慨,"去年全家染病,多亏了济世堂。现在我们家道富足,理应回报社会。"
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济世堂的声誉,不仅来自精湛的医术,更来自它的医德。
"其实。"沈明轩对张若兰说,"最让我欣慰的是,济世堂的理念被越来越多人认可。"
"是啊。"张若兰说,"前几天我去乡下,看到有人按咱们的方法办起了小医馆。虽然简陋,但很用心。"
这确实是最好的传承。济世堂的影响力,正在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扩大。
夜深了,书房的烛光依然明亮。沈明轩翻开一本旧账本,那是济世堂最早的记录。
扉页上工整地写着:"医者父母心,济世为己任。"
这是济世堂的宗旨,也是他们这些年来始终坚持的信念。
"这些年。"张若兰轻声说,"我们做得还不错吧?"
"嗯。"沈明轩看着窗外的月光,"但路还很长。医道无涯,济世无穷。"
此时,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济世堂的夜班医者正在查房,确保随时能应对急症。
这就是济世堂,一个永远不会熄灭的灯塔。它用医术照亮生命,用医德温暖人心,用坚持诠释着"济世"二字的真谛。
庭院深处,一株老梅依然挺立。它见证了济世堂的成长,也将见证更多的故事。就像医者的道路,永远向前,永不止息。
喜欢棘圜志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棘圜志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