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份赤裸裸近乎卖国的声明,也是坦国不得已为之——本来坦国政府以为,魏王石高楼从东京返回北疆,仅仅是为了集结部队,清扫在原坦国地区的,由美欧以及坦国支持的游击武装。
谁知道,在4月上旬,大周帝国已经秘密的将3个集团军(大周帝国广德3年新年以后,大周帝国进行军队整编,将原25个军,一个皇家禁卫军集团。整编为12个集团军。番号为第26至第36集团军,和一个皇家禁卫集团军),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共计20余万精锐的野战部队,全部集结在坦国边境地区。
同时,大周帝国国民警备队和皇家禁卫军共有20多万人的部队也在张河(鲁夫马河)以北地区集结待命。
这40多万部队甭说灭了坦国,就是北上统一北部的南洲,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在灭国危胁前,特别是大周帝国这一言不发,偷偷摸摸集结部队的行为,在坦国政府看来,就是要搞大事情的前奏。
坦国现政府立马就怂了,赶紧找曾经的师傅(东大)请求调解……
4月16,在坦国发表了声明以后。
大周帝国军机省表示,经过半个多月的剿匪工作,在我大周帝国20万国防军和20万警备部队的共同努力下。
在帝国东北部边境地区,共计剿灭匪徒31万6千余人,东北地区的匪患,从根本上被消除了!
4月18,回到了魏国王府的石高楼和石佳慧,召开了魏国护卫队的军官会议。
对魏国护卫队在这次剿匪战斗中的表现,进行论功行赏。
“丁砺,亲手击毙7名敌人。加上其指挥部队击毙113人。按照队级指挥官军功30抽一,再加4个人头。
你之前也击毙一名敌人,丁砺你的帐下总共计12个人头!
按照帝国元勋府规则,本王授予你大周帝国建设子爵(10个人头)。”
魏王石高楼将一条,以青为主,黑白黄红为辅,编织成的五色子爵绶带,戴到丁砺胸前。
并表示,按照规矩,一个人头,军功奖励1万华币。所以再奖励丁砺11万华币。
两个多月而已,收获了这么多。
丁砺感觉自己来大周帝国,绝对是来对了。毕竟他现在在大周帝国的政治地位,已经相当于神州的科级干部了,而且还是有恒产的科级干部!
经过丁砺等一众大队长的战后复盘,得出的结论是,在清剿开始之前的半年时间内,虽然大周帝国的武装也对活动在原坦国南部地区的反叛武装有过清剿,但是力度都不大。
在丁砺他们看来是有些玩敌养寇的,还以为是分封在北部的这些王爷们准备拥兵自重!
可现实是,这是帝国的策略——让这些反叛武装扩大再扩大,最终一下杀掉了30多万青壮年,石河以南地区原住民中1/5的、最有冒险精神的男人被干掉了,剩下的也就成不了什么气候了!
狠!真狠!
这是丁砺的真实想法,这帮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建立大周帝国的屌丝们,是真的不拿人命当回事呀!
30多万人,说杀就给杀光了!
不过丁砺也没有什么抗拒情绪。毕竟,他也在杀人之中得到了好处,既然当了侵略者,就不要他娘的又当又立了!
……
(新兰县)——
4月20,在简陋的魏王府办公室内。
魏王石高楼,魏王后姜春月,魏国公主石佳慧。以及魏王的弟弟一家,和卫国护卫队大队长级别以上,以及魏王府的幕僚,一一同堪定了魏国都城(新兰县)的城市规划。
新兰县位于石河的出海口。
而石河的出海口很有意思——在距离海岸线30km的地方,忽然以近乎90°的直角转向向北流了30多公里。
然后又近乎直角转向向东流了30多公里出海。
近乎南北走向的这一段,因为雨季时洪水泛滥,又向东延伸出了3条近乎平行的小河流,将整个石河出海口地区,从北向南分成了3块东西长度30多公里,南北宽度近十公里的江心洲地形。(有兴趣的看官,可以查一下大鲁阿哈河出海口的卫星地图。)
大周帝国广德皇帝对对魏王确实亲厚,在石河出海口最南边的分水口,向南又画了近十公里的土地给了魏国。
使得魏国在石河出海口附近拥有一个南北40多公里,东西30多公里,面积1400余平方公里的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的红树林海滩区。
魏王石高楼正式将这片区域确定为魏国的都城,更名为新兰县。
新兰县将按照石河最北边的主航道,以及南边的1号2号3号,3条分水道为轴线,进行城市和港口建设。
整个城市建成以后就会是一个以3条分水道,南北延伸一公里,行成3条南北宽2公里、东西长30多公里的城市绿化区。将城市分成4份的花园港口城市。
新兰县城区将有南北走向24条、东西走向30条,双向12车道的主干道。主干道交叉口没有红绿灯,全部使用大周帝国通用的小型立交桥系统,限速80公里的快速路,防的就是堵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