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着几天没有停,星城的天空像被一层潮气压住。省政府八楼的灯从清晨一直亮到深夜,政策研究室临时改成报告起草指挥点,厚厚的材料摞在桌脚边,一摞摞像小山。陈晓峰站在白板前,把各口子送来的要点一条条写上去,字迹凌厉,几乎没有停顿。
研究室的年轻人分成几组,有的盯数据,有的理案例,有的负责把群众代表的原声意见逐字整理。窗外雨点敲着玻璃,屋里打印机持续响个不停。
陈晓峰反复强调两句,第一句是数字要硬,第二句是群众能看懂。说完他把一张便签贴在白板角落,上面写着四个词:承诺、进度、验收、签名。
第一稿的框架很快搭出来。总论用一句话定调,既要写稳增长,更要写治理能力的跃升。分论七个板块,分别是经济运行、重大项目、体制机制、营商环境、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科技创新,末尾是来年的任务书。
陈晓峰在“体制机制”板块上多停了半分钟,亲自把“问题墙、红黑榜、问责会、绿单表彰”几个关键词一个不漏地抄上去,又叮嘱把流程画成一张简单示意图,避免空话。
午后,起草组去一楼问题墙下取材。群众代表围着看,雨衣帽子的水珠顺着檐角往下滴。一个中年人拿着笔在评语栏写下两句,承诺写清楚,晚一天就贴一次。年轻研究员把这句话拍下来,对陈晓峰说,这句比任何口号都硬。陈晓峰点点头,让他直接装进报告案例集,不必润色。
第二天一早,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在小礼堂召开,桌签排到第二排。赵建国把手里的稿子翻到第二页,目光扫过全场,开门见山提出三点。
第一,群众看得见的改动要放在前面,不能把制度创新藏在角落。第二,数字要实,不用花哨比喻。第三,目标要敢写,给干部压力,也给干部方向。话落,屋里只有笔在纸上的摩擦声。
王平接过话头,明确提出要把“问责会制度化”写进正文,不放在附件。他说这不是一个短期动作,是治理方式的改变。纪委已经把流程固化成模板,代表抽签,干部到场,承诺签字,当场贴墙,全部录像,次日公示。谁在会上糊弄,谁第二天就会被群众的笔挑出来。
财政口的同志有顾虑,担心压力过猛导致基层把精力全用在迎检。陈晓峰顺势把一张图抬上来,是最近三周的曲线图,整改平均用时从七十二小时降到三十六小时,群众满意度从七十分抬到八十出头。他说这是实效不是作秀,流程缩短的是群众等待,拉长的是干部步幅。
讨论进入“重大项目”章节,几位常委意见并不一致。有人建议淡化对个别头部项目的描写,避免引发区域平衡争论;也有人坚持要把中微、长鑫的数字写透,说明潇湘不是只会谈招商。
陈晓峰把备好的第二套文本拿出来,列出投资强度、带动就业、上游配套、下游应用四个维度,每条后面紧跟可核验的数据口径。赵建国看完点点头,说就用这套写法,不拔高,不回避。
李一凡一直没插话。他把稿子从头看到尾,停在“营商环境”那一页,指着“拿地即开工、证照联办、秒批秒办”的行文说,语句太顺,读起来像广告。
他要求把一家企业的真实时间轴贴进去,拿表格说话,今天报件,明天联审,后天进场,哪一步耗时最长一目了然。他又加了一句,群众对营商环境的判断不在词上,在天数上。
研究口把夜里新整理的“群众原声”放到桌上,有辛辣的,也有赞许的。李一凡挑了三条,打算原样放到报告侧栏,没有修饰。王平提醒,措辞是否过于尖锐。赵建国摇头,群众怎么说就怎么写,读到刺才知道哪儿疼。
到了“社会民生”章节,卫健口主动提出把退费公示、处方抽检的经验写成制度提要,要求明年全面推开。教育口把“消除超大班额”“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的节点重新核过一遍,生怕数字出错。
陈晓峰提醒他们别只写完成,要把未完成的留下时间表,哪怕只差一所学校也要写出名字,群众会盯着看,干部就不敢慢。
下午的会进入到最容易起火的部分,干部队伍的激励约束。组织部提出把“红黑榜”与“绿单”并列,谁跑得快谁在年度考核里前移,谁拖延谁降格。人社口担心单一指标导致“唯表格论英雄”。
李一凡要求把“群众满意度”并列为权重指标之一,具体权重写出来,不能模糊。他又点名陈晓峰,把问责会的录像样例截三张图放到附件,一张是代表提问,一张是承诺签字,一张是第二天销号,全面展示闭环。
有人提议把“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段落写得含蓄些,避免和兄弟省份对比过度。李一凡摇头,说潇湘不是伸手抢,而是把自己的路修直,把自己的水引清。
他要求把“链主企业回归、配套企业成组落地、人才跟着项目走”的逻辑写成三行,附一张“承接路径图”,用箭头从东南沿海指向中部城市群,再从园区指向车间,最后指向岗位和居民收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